专家文章

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该如何治疗

王学廉
王学廉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近些年,40岁以下的青年型帕金森病患病人数有增多趋势。36岁的孙先生,患病5年,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病情发展,服药出现异动现象,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诊治,通过行脑起搏器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取得良好效果。

近些年,据调查发现,越来越多40岁以下年轻人患帕金森病,专家称这类帕金森病患者属于青年型帕金森病。据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介绍,青年型原发性帕金森病极为少见,一般都有家族遗传的病史,而绝大部分青年型帕金森病则是脑炎或是其他脑疾患的后遗症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

所以年轻人不需要太担心,但也不能不警惕,要做好预防工作,平时一定要多锻炼身体。保持良好心态。若患帕金森病,一定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按时按量服药,必要时采取脑起搏器手术治疗。

帕金森病5年肢体僵硬、运动迟缓,四医大唐都医院王学廉教授为其诊治

江苏省的孙先生,今年36岁,患帕金森病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僵硬、运动迟缓,口服美多巴、息宁症状改善,但服药后出现“异动”现象。为求进一步治疗,特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门诊就诊。

王学廉教授为孙先生初步查体示:反应较迟钝。面部表情减少,讲话稍缓慢。运动迟缓,步态缓慢,步幅小,行走时上半身稍前倾,双上肢摆动减少。起步困难,起步后向前冲。四肢肌力基本正常,肌张力较高。双上肢肌张力齿轮样升高。指鼻试验、快速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完成不佳,左侧明显。

王学廉教授详细了解了孙先生的病情后,诊断明确,遂以“帕金森病”收入院。诊疗计划,行美多巴冲击试验,完善术前各项常规、生化检查,若未见绝对手术禁忌,拟行脑起搏器治疗方案。

王学廉教授讲,“脑起搏器”是脑深部电刺激术的简称,手术分为刺激电极的植入和神经刺激器的植入两大步骤,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电脉冲至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调控异常的神经电活动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患者所产生的动作迟缓/动作失调、肌肉僵直及(或)震颤的症状,也可明显降低服用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

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微创、安全,肢体僵硬缓解逐渐恢复灵活

之后,孙先生行美多巴冲击试验,口服美多芭1片半后肌张力改善明显,最终评估结果改善率70%。然后王学廉教授根据孙先生临床表现及美多巴药物反应,诊断帕金森病明确,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进一步排除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等。

积极完善术前各项常规、生化检查,未见绝对手术禁忌,择日便顺利行立体定向双侧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手术,术者王学廉主任医师、李楠主治医师等。术中麻醉效果满意,术中配合良好,无正常脏器损伤;术中止血彻底,术中测试效果良好。

术毕安返病房,给予积极治疗,孙先生病情稳定,意识清楚,精神状态良好,一般活动可,伤口愈合良好,未诉其他不适。术后一月,孙先生来院进行脑起搏器开机调控,经李楠博士的熟练操作参数调整到最佳,孙先生肢体僵硬缓解,逐渐恢复灵活、协调性。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