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3.0T与7.0T MRI对DBS靶点定位的精确性比较

陶英群
陶英群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沈阳军区总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脑深部刺激(DBS)是治疗药物难治性帕金森病(PD)的主要方法。DBS的最佳效果依赖于手术靶点的精确识别和电极的准确置入。传统的靶点电极植入采用间接方法对前、后联合进行坐标计算引导,其缺点是不适合靶点位置、大小和结构变异的个体。因此,通过脑部MRI直接描绘DBS靶点是最理想的。但1.5T MRI的影像质量难以胜任,3.0T和7.0T MRI成像识别靶点位置的能力超过1.5T MRI,有助于DBS电极准确植入。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放射科的Peter Jan van Laar等前瞻性研究比较7.0T MRI提供的可视化靶点对电极植入是否优于1.5T和3.0T MRI。结果发表于2016年6月《World Neurosurg》在线。

作者纳入该中心3例行DBS治疗的药物难治性PD患者,平均年龄55岁,术前进行1.5T、3.0T和7.0T MRI脑部扫描。依据信号强度比较深部脑组织结构,信噪比(SNR)采用Rician强度分布计算。DBS手术坐标通过3.0T和7.0T MRI制定。患者行双侧电极植入,术中经电生理监测和观察电生理刺激时患者反应确定靶点位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ost-hoc ANOVA)比较靶点定位的差异。

结果显示,1.5T MRI不足以直接识别DBS靶点,特别是丘脑底核(STN)。3.0T MRI可以较好地分辨DBS靶点,但7.0T MRI更清晰(图1)。7.0T MRI对脑组织可视化程度和SNR明显优于1.5T和3.0T MRI。但在靶点坐标定位中,3.0T与7.0T MRI无明显区别。

图1. 术前PD患者STN和周围结构7.0T、3.0T和1.5T MRI影像。

最后作者指出,与1.5T和3.0T MRI相比,7.0T MRI对PD患者DBS靶点可视化的效果具有优势,但3.0T与7.0T MRI在DBS靶点定位精确性上无明显差异。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