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 针灸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足热
【概述】
足热是指足部感觉发热的一种症状.但在临床上单独表现为足热者较为少见,常与身热,五心烦热并存.
本症可见于现代医学的痛风等疾病.
【常见证候】
(1)风邪犯表:手足发热,以足背部热较甚.伤于风寒者,伴有恶风畏寒,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伤于风热者,兼见头痛,汗出,咽红,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2)阴虚:手足发热,以足心不发热较重,夜卧盗汗,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
(3)热毒蕴结:足热,足部发红肿胀,身热,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症状分析与鉴别】
(l)风邪犯表乃是因感受风寒或风热郁于肌表所致.足热是全身恶寒发热的一部分,且以足背部热为主,同时兼见外感症状.因子风寒者,见恶风畏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伤于风热者则见恶寒轻,头痛汗出,口渴喜饮,舌苔黄,脉浮数.
(2)阴虚所致足热为阴虚内热的一部分,故以足心热为主,同时伴有阴虚内热的表现,如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3)热毒蕴结者是由于热毒蕴结于足部,气血壅滞而致发热,常为单侧或双侧足发热,局部红肿热痛,同时伴热毒内盛的症状,如身热,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太溪、太冲、涌泉.
配穴:风邪犯表足热加外关、合谷;阴虚足热加照海;热毒蕴结足热加曲池.
操作:太溪直刺0. 8~1.2寸,行捻转补泻手法至针下产生痰、麻的针感.太冲向涌泉方向透刺,进针1.5寸左右.
方义: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能疏肝行气止痛,配合足少阴肾经井穴涌泉,两穴透刺具有清解局部热邪的作用.风邪犯表者加外关、合谷以疏风散热;阴虚者加照海以滋阴清热;热毒蕴结者加曲池以泻热解毒.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1)《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四肢第三:中都,主足下热,胫寒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
(2)《针灸甲乙经》阴受病发痹第一下·卷之十;足下热,胫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
【现代对症治疗文献】
(1)《中国针灸大全·下编·针灸学临床))
痛风(湿热内蕴证)处方:风门、曲池、阳陵泉、胃俞、阴陵泉、病变关节周围,取天应穴.
【临床应用举隅】
针刺治愈手足心发热案
常某,女,53岁,教师,于1997年入冬后开始感觉手足心发热,尤以足心为甚,难以忍受.白天以赤足踩在地砖上,晚上将双足伸出被外方舒,口燥欲饮水, 但饮水不多,尤以晚上为甚,每晚至少喝两次水,时感全身烘热,冬去夏来,历时2年.曾多次服中西药效果不显,非常痛苦.于1999年8月来针灸治疗.检
查r形体消瘦,面色黯黑,手足心感觉发热,舌质正红有裂纹,苔薄黄,脉弦细,无其他不适.诊断:内伤发热(阴虚内热).治则:滋阴清热.治疗方法:取穴:关元、足三里、太溪、曲池、少商、商阳、合谷、太冲、涌泉.
手法:关元、足三里、太溪均用补法,留针1小时,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治疗1次后患者即告症状减轻,手足心温度明显降低,继续针刺10次,诸症痊愈,患者非常高兴.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本证属中医内科内伤发热范畴.患者虽经服中西药效果不显.本人根据患者身为教师,长期用脑,熬夜,且50有余,进入更年期.肝肾阴虚,阴虚阳盛,虚火内炽,津亏失润.故见手足心发热,口燥咽干,时而全身烧热等一系列阴虚内热症状.取关元以补元阴,足三里健脾以滋生化之源,太溪滋肾阴,少商、商阳、太冲、涌泉均为井穴,能引热外出.尤以涌泉穴效好,《十四经要穴主治歌》说:涌泉主刺足心热……《针灸经穴图考》说……足热不欲言,头痛颠颠热,先取涌泉及太冲并荥,各穴相配共奏滋阴清热之功,使诸症痊愈,收到满意的疗效.[廖筱毛针刺治愈手足心发热1例.针灸临床杂志.2001,17(3):49]
【按语】
足热一症常与其他症状同见,故在治疗时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针灸对于改善足热症状有较好的疗效,患者同时还要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配合治疗可获较好的疗效.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寨卡病毒
畏寒
寒战
恶寒发热
恶寒
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