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都能手术治疗(胡小吾 杨春晖)

胡小吾
胡小吾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上海长海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摘自家庭用药2016年7月)

帕金森综合征可以细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帕金森叠加综合症、遗传变性型帕金森综合症等,以上这些疾病均可表现出帕金森病病症状: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及减少、肌张力增高、姿势不稳等。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只对原发性帕金森病、遗传变性型帕金森综合症有良好的疗效,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帕金森病症状则不适用。

手术只能缓解症状

据资料显示,脑深部电刺激术术后5年较术前改善60%~83%,术后5年和术后8~10年,每日左旋多巴用药剂量同术前相比分别下降43%~68%和36%~40%。

所谓病急乱投医,当服药不能很好地控制帕金森病症状时,很多患者可能已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治疗,希望能治愈帕金森病,比如中医中药、推拿按摩、“细胞刀”等,但事与愿违,各种“偏方”均未能根本解决帕金森病带来的痛苦。

得知帕金森病可以手术治疗,很多患者慕名而来,希望通过手术彻底“治好”帕金森病。然而令大家失望的是,“脑起搏器”同样也不能治愈帕金森病,它只能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疾病本身仍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进展。

为什么手术不能“治愈”

有些患者可能灰心失望,希望又一次落空了。其实,大家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目前高血压、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疾病都是难以根治的,帕金森病也不例外;帕金森病本身并不会导致患者死亡,导致患者死亡的是帕金森病“无状态”、吞咽困难所导致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目前认为,帕金森病是以黑质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已确定帕金森病患者的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但是,帕金森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仍然不明。因为在核团损毁术中发现电刺激核团能有效缓解震颤症状,科学家因而得到启发,发明了“脑起搏器”。虽然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效果明确,但是追根溯源,“脑起搏器”为什么有效果?通过什么起效果?怎样起效果的?这些具体作用机制仍然不明。这也造成了“脑起搏器”治疗对某些帕金森病也无奈的现实——术前预测治疗效果准确性很难达到100%。也就是说,通过仔细的术前评估可以对手术的效果进行评测,然而仍有很小部分患者虽然术前评估良好、术中定位准确,但是术后未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帕金森病属于老年性疾病,发病年龄平均为65岁,病程往往为20年左右。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算术题:假如60岁患病,患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以不吃药,症状明显时吃药,可以通过药物有效控制5~8年,临床上成为“蜜月期”,“蜜月期”后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第二军医大学帕金森病专病诊治中心有手术后12~14年的患者,已经换了三四次电池,目前仍能在“脑起搏器”的治疗下简单活动,有的患者还能驾驶汽车。国外还有更长时间的成功治疗病例报道。那么,当你快90岁高龄的时候,帕金森病是否“治愈”,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一句话,规范治疗,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进行。

(胡小吾教授每周四全天有专家门诊)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