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慢性胆囊炎(郭喜军主诊)

郭喜军
郭喜军

主任医师 脾胃病科

河北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莫某,女,47岁,农民,石家庄市人。患者右上腹疼痛5年,伴背部疼痛,恶心,口苦,口干5天。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B超示:慢性胆囊炎。西医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此乃肝郁气滞、肝胆湿热之胁痛。治当清泄肝胆湿热,理气止痛。故用清胆汤加减治之。本案补泻并用,温清兼施。古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故方中非独用清泄肝胆之药,适当配以补脾,使脾实而邪不传,可见所虑之远。

患者右上腹疼痛5年,疼痛放射至背部,伴有恶心,口苦,口干5天。患者有胆囊炎病史5年,平素时有右上腹疼痛,一直服用消炎利胆药物治疗。5天前出现右上腹疼痛放射至背部,伴有恶心,口苦,口干,服用药物症状无明显缓解,遂来诊。

初诊(2009年3月20日):证见右上腹疼痛放射至背部,伴有恶心,口苦,口干。察其肝脾肋下未触及,莫菲氏征(+)。诊其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检阅实验室报告:B超示:胆囊肿大,胆囊壁毛糙,结论为慢性胆囊炎。此乃肝郁气滞、肝胆湿热之胁痛。治当清泄肝胆湿热,理气止痛。拟用清胆汤加减治之。

处方:

柴胡、黄芩、香附、枳壳、白术、木香、郁金、延胡索、蒲公英、茵陈、炙甘草、大黄(后下)、白芍、金钱草、虎杖、半夏、竹茹、天花粉、麦冬。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3月27日):服药后患者右上腹疼痛减轻,偶有疼痛牵及背部,恶心、口苦、口干均明显减轻。诊其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濡。此乃肝气渐缓,肝胆湿热减轻,继续服用上方治疗。7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4月4日):服药后患者右上腹疼痛明显减轻,未再向背部放射,恶心、口苦、口干消失。诊其舌质偏红、苔薄黄略腻,脉濡。此乃肝气渐缓,肝胆湿热大减,继续服用上方治疗。7剂,日1剂,水煎服。

四诊(4月11日):患者诸症消失,诊其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此乃肝气和缓,肝胆湿热已祛,继续巩固治疗。将处方调整如下:

处方:

柴胡、黄芩、香附、枳壳、白术、木香、郁金、延胡索、蒲公英、茵陈、炙甘草、大黄(后下)、白芍、金钱草、虎杖、半夏、竹茹、天花粉、麦冬。7剂,日1剂,水煎服。

五诊(4月18日):患者诸症未再发。察其莫菲氏征(-),纳可,寐安,二便调。诊其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B超示:胆囊壁光滑。此乃疾病已愈。

按:本案所患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胁痛”范畴,其病机为肝胆气滞,湿热阻滞,使肝胆疏泄不利,胆失通降。肝胆之经循胸胁,肝胆气机阻滞故见右上腹疼痛放射至背部;《内经》云:“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灵枢·四时气》云:“邪在胆,逆在胃”。肝胆湿热蕴结循经上蒸,则口干口苦;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其治疗当清泄肝胆湿热,理气止痛。方中柴胡、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大黄泻热结,化瘀滞;芍药柔肝缓急止痛;香附、郁金、枳壳、木香、延胡索舒肝理气,活血止痛;虎杖、金钱草、蒲公英、茵陈清热利湿;白术、炙甘草、益气补脾,以防苦寒伤脾;半夏、竹茹燥湿和胃止呕;天花粉、麦冬清热生津,治疗口干;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泄肝胆湿热,理气止痛之效。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