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一、老年人睡眠的特点
1、生物钟提前,又由于晚上常常无事可做,易早睡早醒。
2、入睡潜伏期延长,青壮年上床后通常只需5-15分钟就能睡着,而老年人平均需要15-30分钟才能入睡。
3、睡眠浅,一是易唤醒,觉周围发生了什么事都知道;二是睡眠中的自发醒来次数增加,青壮年人在睡眠中可醒来一两次,而老年人醒来的次数可超过5次,这部分可能也跟老年人夜尿多有关。NREM睡眠的第3、4期缩短或缺乏,深睡眠减少,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下降。
4、由于老年人晚上睡眠浅,睡眠效率低,又早醒,导致白天易打瞌睡或卧床补觉多,呈现多相性睡眠。
5、老年人的睡眠需要减少,就是不需要睡年轻时那么多。但也有学者认为,若加上白天的多次小睡,老年人的总睡眠时间并没有减少。
二、老年人失眠的临床特征;
1、常误将生理性的年龄所致的睡眠改变(晚上睡眠减少、睡眠浅、早醒、易惊醒等)当成严重失眠,从而担心、紧张和不安,这种焦虑情绪又常常导致或加重真的失眠。
2、老年人群失眠率高,4种类型的失眠都有: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醒来后缺乏已睡眠感。美国的研究显示,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只有12%的人没受到过睡眠问题的困扰。
3、大脑老化和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减少,导致大脑功能减退和不协调,从而影响睡眠。导致该睡的时候不睡,不该睡的时候就想睡;睡眠浅,睡不深;或一部分大脑睡了,一部分大脑还没睡,表现为睡行症、睡前或睡后幻视等,例如:快睡没睡或快醒没醒时见到有鬼或坏人朝床头走来,撩开蚊帐,但自己就是动不了喊不了,非常恐惧。
更年期内分泌变化大也是部分老年人失眠的原因或诱因。
4、常由于睡眠习惯不好导致或加重失眠,包括晚上过早上床、在床上做其他事,过度担心失眠,对睡眠质量和数量期望太高等;早上睡回笼觉,白天打瞌睡多、卧床多或补觉多。这也部分跟老年人太清闲有关,人一没工作,生活就容易没规律,见报道:老人睡眠差,或因不会睡。
5、由跟老年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失眠,如性格改变(变得敏感、多疑、小气、固执等),经济、社会和身体功能的丧失,退休、患病、丧偶、独居、孤独,对死亡的恐惧,人际关系困扰等。
6、老年人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率都较青壮年高,由抑郁和焦虑导致的失眠也多。由焦虑导致的失眠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失眠。
7、老年人身体疾病也多,身体疾病和相应的药物导致失眠。身体的疾病、焦虑和抑郁情绪、焦虑和抑郁的躯体症状、失眠,这四者常同时存在,相互加重,导致病人很辛苦、很难受。但若治疗及时、治疗合理,导致良性循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焦虑失眠可升高血压,临床上有部分高血压病人的焦虑失眠好转后,连血压也恢复正常,不再需要用降压药了。因此,若治疗高血压病人的焦虑失眠,建议同时监测血压,以防治疗期间血压过低而致头晕等不适。
治疗时除要注意到治失眠的药物对其它疾病的影响外,还要小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对药物副作用的敏感性增加,如用安定类药物后易出现觉醒不同步和反应迟钝,再加上药物的肌松作用,病人容易跌倒。所以老年人服安眠药后,起床时先要在床上坐一会,待人完全清醒后再慢慢下床。
老年人易患慢阻肺、慢性肺功能不全和睡眠呼吸暂停,这时慎用或禁用各种安定类药物。
8、严重影响睡眠的“不安腿综合症”,表现为静坐或卧床时出现小腿深部的酸痒、酸软不适、酸胀、酸麻、针刺、虫爬等难以名状、难以忍受的不适,需要动一动或用力捏才好一些,导致入睡或再入睡困难,这种难受的症状还可发展到身体的其它部位。又称“不宁腿综合症(RLS)”,在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但在临床上会诊治的医生很少,大多被漏诊。这种病例慎用抗抑郁药物,尤其是增加5-HT作用明显的药物,更不要用黛力新和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奋乃静等)。
9、 “日落综合征”是另一种易被忽视的影响睡眠的老年人生理障碍,尤其是轻度的“日落综合征”不易识别。表现为老人在太阳快落山光线变暗时开始出现烦躁不安、行为动作异常、错觉、幻视、被害妄想和意识不清等症状。多见于年龄更大一些、伴身体疾病、营养失衡、脑萎缩、脑血管疾病或经历重大变故等状况的老人。这时慎用各种安定类药物,会加重老人的意识障碍,从而加重失眠。
10、来我科看病的老年失眠患者,大多来之前已接受药物治疗,但通常治疗不规范、不系统,有的已产生药物耐受或依赖,导致治疗难度反而增加了。
失眠的治疗,一是对因治疗导致失眠的抑郁、焦虑、不安腿综合征等疾病,二是针对失眠症状进行对症处理,三是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积极的自我调整,这方面建议阅读有关“睡眠限制疗法”的文献。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失眠的原因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远离疾病
怎么戒掉安眠药?
家有宝宝,这么吃!
睡不着就是失眠了?~失眠的诊断标准
为什么睡不着?---失眠常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