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针灸治疗四肢肿胀

洪杰
洪杰

主任医师 针灸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概述】

四肢肿胀是指上下肢浮肿发胀的一种症状.可表现为四肢同时肿胀;也可仪表现为上肢或下肢,或偏于一侧的肿胀.

可见于现代医学的经脉血栓形成,淋巴管阻塞如丝虫病,水肿,以及某些过敏性疾病等.

【常见证候】

(1)湿热蕴结:四肢肿胀,关节肿痛,肌肤灼热,皮肤颜色发红发亮,伴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苔黄腻少津,脉滑数.

(2)气滞肌表:四肢浮肿,按之即起,似有弹性,皮肤颜色苍白,或者兼见胸胁胀闷,善太息等.舌质淡,苔白,脉弦.

(3)寒湿凝滞:四肢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四肢肿胀,手足笨重,活动不便.舌质淡,脉濡缓.

(4)气虚血瘀:四肢肿胀,按之难起,或肢体麻木不仁,举动无力,或双下肢肿胀,皮肤有紫色瘀斑,手足清冷,甚至可半身不遂.舌淡白,或有瘀斑,脉

弦涩.

【症状分析与鉴别】

(1)湿热蕴结型与气滞肌表型,一为素体阳气偏盛,复感受风寒湿邪侵袭,热为寒郁,日久则寒亦化热而致.一为因情志不遂,复感受外邪侵袭肌表,营卫失调, 气机郁滞所致.湿热蕴结四肢肿胀因湿热郁阻络脉,气血运行不畅,凝滞于经络,故见四肢肿胀,又因热为阳邪,故见关节肿痛,局部灼热红肿等.而气滞肌表四肢肿胀乃因气机郁滞于静脉,营卫不通,而致肢体浮肿及发胀,因偏于气滞,所以按之即起.二者相比较,兼症不同,前者常伴有发热,畏风、口渴、烦闷不安等热盛表现.后者兼见有胸胁胀闷,善太息等肝气郁滞的表现.

(2)寒湿凝滞型与气虚血瘀型皆属阴证.但寒湿凝滞四肢肿胀乃寒湿为患,因寒湿凝滞,湿浊停滞于经脉之中,而见四肢肿胀,关节沉重,手足笨重.气虚血瘀四肢肿胀则是由于气虚血瘀,经脉不通,见四肢肿胀,按之难起,肌肤麻木,皮肤有紫斑,并且其症状有朝轻暮重的特点.

四肢肿胀一症病因虽多与风寒湿邪有关,但因人体素质不同,有偏热偏寒之异,因此当辨清寒热虚实.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列缺、阴陵泉、复溜.

配穴:湿热蕴结加大椎;气滞肌表加太冲;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

操作:列缺穴向肘部斜刺0. 2~0.3寸,阴陵泉、复溜穴直刺0.8~1寸.进针得气后,湿热蕴结、气滞肌表者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气虚血瘀者在大椎穴处可点刺放血.

方义: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肺为水之上源,主布散水液精微.风邪由外而入,伤于皮毛,卫气郁遏,水液布散失常,风水相搏于肌表, 发为四肢肿胀.针刺列缺可通调水道,解肌发表,以达散风利水消肿之功效.阴陵泉为脾经合穴,脾主四肢,主运化水湿,湿热蕴结或寒湿凝滞,而致脾湿壅滞或脾阳失健,湿聚气阻而出现四肢肿胀,故针刺阴陵泉以健脾利湿,使脾气健运水湿得行.复溜乃足少阴肾经经穴,针刺之能补肾助阳,利水祛湿,阳气通则水湿行.湿热蕴结配合大椎点刺放血以泻热;气滞肌表加太冲以疏肝理气;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以行气活血.

【按语】

针灸治疗四肢肿胀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治疗时应辨明原发病,配合积极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四肢肿胀患者日常还应注意饮食起居,饮食宜清淡,同时要保持乐观情绪,有助于康复.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