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颅底凹陷症的诊疗误区

王建华
王建华

副主任医师 骨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颅底凹陷症是一种颈椎和颅骨交界区的发育畸形。这是一种少见病,发病率约0.1%。一般患者刚出生时没有任何症状,不容易发现。而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肢体麻木,无力,走路歪斜,颈部歪斜,疼痛等神经症状。容易与颈椎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误诊。由于这种疾病比较少见,在许多基层医院的医生行医多年,甚至见都没有见过,更别说怎么治疗了。所以,不少病人是多方求医后才最后得到确诊的。

目前,对颅底凹陷症的认识不足是一个大问题。不仅在一些比较基层医院的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诊治存在认识误区,就是一些国内比较大型的医院,在颅底凹陷症的治疗上也存在误区。其中,最常见的诊治失误就是,对最常见的不稳定型(齿突脱位型)颅底凹陷采取何种手术方式的问题上。仍有不少医院在采用后颅窝减压的手术方式。其结果是,很多患者效果不理想。

这些年, 这样的病人在我手上已经收治了不少。病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有,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因颅底凹陷症,曾在当地或外地的医院做过一次手术。来我们医院后,经检查发现,患者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后路减压手术,颈椎和颅骨的稳定性进一步受到影响,患者脊髓压迫不但没有解除,反而更加明显了。其实,颅底凹陷症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病理类型也多种多样,临床上可以将其区分为颅颈稳定和颅颈不稳定型颅底凹陷症两大类型,对这两种类型的颅底凹陷症,采用的手术方式是不同的。如果区分不开,必然影响疗效。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我有一篇专业论文发表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年得第4期上。

在我们医院,一般对前来就诊的颅底凹陷症患者,我们要根据头颈椎的详细X片,CT和核磁共振检查,确定其具体属于哪种类型,然后有针对性的采用前路或者后路手术治疗,才能获得最好的疗效。而对于那些曾经因误诊误治手术疗效不好的患者,我采用经口前路TARP技术复位的方法治疗,将寰枢椎脱位进行复位和有效固定,最终解除了齿突对脊髓的压迫。患者满意出院。

所以,呼吁广大患者及医者同行,只有加深对颅底凹陷症的认识,才能有效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