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桑叶也是止汗之妙品

陈博
陈博

主治医师 中医科

浙江衢化医院

三级乙等
极速问诊

桑叶也是止汗之妙品

时间:2017-08-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小平

黄奭辑本《神农本草经》在桑根白皮项下记载:“叶主除寒热岀汗。”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神农本草经》(陈德兴等注)中记载:“叶,主除寒热,岀汗。”意思是桑叶主治寒热与岀汗;另一种解释是桑叶主治除寒热和除岀汗,如清代张志聪所著《本草崇原》记载:“盖谓桑叶主治能除寒热,并除出汗也。恐人误读作发汗解,故表而明之。”可见“桑叶主除寒热岀汗”一指发汗,一指止汗,意义大相径庭。为什么会有两种解读?两种解释又谁是谁非呢? 桑叶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现代《中药学》将其列入发散风热药,因而有缓和的发汗作用。桑叶味甘苦,性寒,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常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中医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创桑菊饮,以桑叶配菊花轻清宣透,散在表之风热便是证明。这种认识也是现代的主流。自《神农本草经》之后,汉、隋、唐三代少有桑叶止汗作用的论述。有学者翻阅《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隋唐医家巢元方、孙思邈、王焘等人的著作,均未发现桑叶治疗汗证的记载。汉、隋、唐三代离《神农本草经》问世的时间越近,其间医者对桑叶的观点越能接近《神农本草经》 “桑叶,主除寒热,岀汗”的真实观点。 但是到了南宋,有“一代之史才”称谓的洪迈著有宋代文言志怪小说代表作《夷坚志》,其中载有桑叶止汗一文:“严州山寺,有旦过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夜卧遍身出汗,迨旦,衾衣皆湿透,如此二十年,无复可疗,惟待毙耳。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遂并以方授之。乃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烘焙干为末,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或值桑落,用干者,但力不及新耳……。”这是桑叶止汗的最早记载。以后,此医案相继被《医说》《名医类案》等颇具影响力的医籍所转载,桑叶止汗的作用才被更多的医者所关注。 《丹溪心法·盗汗》中亦有“青桑第二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最止盗汗”的记录。《丹溪治法心要》卷三·盗汗三十三亦有将桑叶合入复方止盗汗的记载:“本方(指当归六黄汤)内再加知母、参、术、甘草、地骨皮、浮麦、桑叶。”明末清初的《傅青主男科》中记载:“人有病不宜多汗,若过岀汗,恐其亡阳,不可不用药以敛之,方用人参、黄芪、当归各一两,桑叶五片,麦冬三钱,炒枣仁一钱,水煎服。”清代医家陈士铎在他的《石室秘录·卷二》敛治法中收载了三个均有桑叶的止汗方:第一个是无方名,将桑叶誉为“收汗之妙品”;第二个是遏汗汤;最后一个是敛汗汤。陈士铎在《辨证奇闻》一书中拓展了桑叶止汗的范围。他善于在方剂中加入桑叶止汗,且不局限于治疗盗汗,如阴虚火旺盗汗案中的补阴止汗汤、胃火炽盛自汗案中的收汗丹、劳思过度心汗案中的滋心汤均在配方中加入桑叶10~14片。他创制的敛汗汤(药物组成:桑叶、麦冬、五味子、黄芪)至今仍是临床上治疗虚劳盗汗的常用方。由此可见,古人用桑叶止汗的经验也为后世医家所验证。北京名医魏龙骧受此启发,曾治过这样一例患者:一名35岁男子,每夜12点左右全身汗出如洗,衣被皆湿透,一年来采用各种治疗方法均未见效。他嘱病人每日吞服桑叶粉2钱,用米汤送服。服药3天后,患者夜汗顿止。总之,无论桑叶单用,还是在复方中加入,对治疗汗证均有良效。 桑叶味甘寒,轻清疏散,可清解热邪,使亢盛之火平,淋漓之汗止。正如《神农本草经疏》中所言:“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这是明代缪希雍所揭示的桑叶止汗之机理。所以“桑叶主除寒热,除岀汗”其理也通。《重庆堂随笔》云:“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若否定桑叶止汗,那么自南宋以来研究桑叶止汗的医者之辛勤劳动就付之东流了,我们也会错失一味“止汗之妙品”!(刘小平)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