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临床止咳八法

论文精选 2015-03-25
马周旺
马周旺

主治医师 肺肾科

庆阳市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咳嗽是吸系统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在临床中常见于各种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而又别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正如 «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慢性咳嗽病因不明,治疗无针对性,滥用抗生素不但疗效差,而且严重影响生命质量。中医药治疗咳嗽疗效显著,笔者在临床中总结了中医药治咳八法,报道如下。

一、疏风宣肺、用药清轻

肺居上焦,主气,司呼吸。其位最高,故称“华盖”之脏。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又称“娇藏”。«灵枢.营卫生会»论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以“开发”、“宣化”和“若雾露之溉”为其生理功能。咳嗽一症,最初常为风邪犯肺,病久发展至慢性阶段时表现为风邪伏肺。所以在咳嗽的早期阶段,常采用祛风达邪,宣肺解表的治法。药物多选用桑叶、薄荷、桔梗、枳壳、荆芥穗、防风、金银花、连翘,无论风寒、风热,加减运用,皆获良效。正如«温病条辨»所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二、宣发肃降,因势利导

肺者,清肃之脏也,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具有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一旦感受六淫邪气,肺气闭阻,或皮毛蔽塞,或气道失畅,皆致肺气不宣,失于清肃,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临床常用桔梗、前胡、杏仁、苏梗四味药宣降肺气。桔梗、杏仁味苦辛,善于开肺气,前胡、桔梗味辛甘,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调畅气机,恢复肺气的正常升降出入功能,肺气安宁,咳嗽自愈。李氏[1]认为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其邪未尽,故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而肺气失于宣降,治当宣肺止咳,盖此意也。

三、止咳为辅,健脾为要

肺与脾的关系密切,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脾气亏虚,常导致肺气不足,脾失健运,水液停滞,聚而生痰、成饮,出现喘咳、痰多等临床表现。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同治,一则促进痰液排出,二则杜绝生痰之源。在平喘化痰止咳类中药组中加入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炒山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既体现了“上病及中”的病理过程,也体现了“培土生金”的治疗原则。常选用六君子汤、异功散加减调理善后。

四、病位在肺、兼顾它脏

«素问.咳论»云: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将咳嗽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胃咳、胆咳、大肠咳、小肠咳、膀胱咳、三焦咳”。临床中,肾虚不能纳气,或阴虚火炎;肝气上逆,肝火犯肺;脾虚气弱,土不生金;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心火亢盛,灼伤肺阴;胃气上逆、上干肺气;胆火上逆,灼伤肺金等,均可影响肺气而致咳嗽。肝火犯肺者选用泻白散、黛蛤散、柴芩枳桔汤。湿痰阻肺、胃失和降则选用六安煎加三子养亲汤;脾阳不运,水饮内停则选用苓桂术甘汤;脾肾阳虚、水饮内停选用真武汤;肾阳虚弱、命门火衰选用肾气丸;肺肾阴虚、痰湿内盛选用金水六君煎。

五、见咳先防、既咳防变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 “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其大较也。”指出肺脾肾三脏是咳嗽的主要病变所在,并指出咳嗽累积的脏腑是由肺及脾,由脾及肾的。早期咳嗽剧烈,应采用清热、化痰、润肺、疏风为主要治法,杜绝咳嗽的进一步发展,当发展为慢性咳嗽时,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内伤咳嗽。治疗时要分清寒热、虚实、外感、内伤、标本缓急。

六、活血化瘀、扶正祛邪

肺朝百脉,气机不畅,血行受阻,气滞血瘀,使老年患者体内瘀血状态进一步加重,故在治疗老年咳嗽时加入活血化瘀之药,或配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能加速疾病的痊愈。活血类药物中,丹参可谓首选。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保肝、降脂等作用。特别适合肺心病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群。另外老年患者夹杂多种疾病,病程日久,加速了正气的消耗,使卫外不固,极易感受外邪。正虚是老年患者内在的生理基础,若一味攻邪,必耗正气,加重脏腑的虚损。在宣肺、化痰类药物中加入党参、黄芪、枸杞之品,固护正气,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贾氏[2]治疗顽固性咳嗽,认为正虚与邪实并见,主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七、敛肺止咳、辨别虚实

«医门法律. 咳嗽门»云: “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治疗必须辨证论治,不可早用收涩镇咳之剂,见咳止咳,闭门留寇。肺脏多种疾病迁延日久,肺脏虚损,阴虚内燥,肺失滋养,肃降无权,肺气亏虚,治节失职,宣肃异常,皆成慢性咳嗽。凡是久咳不愈,肺气耗散,肺阴亏虚,咳甚者气喘自汗,脉虚数,肺中确无实邪者,可选用诃子、乌梅、五味子之类收敛肺气,已达到收敛止咳。成方可选用九仙散。

八、辩证内外、因时制宜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华。一般来讲,首辩外感、内伤,再辨寒热、气血阴阳。清.林珮琴«类证治裁»云: “春季咳,木气升也,治宜兼降;夏季咳,火气炎也,治宜兼凉;秋季咳;燥气乘金也,治宜清润;冬季咳,风寒侵肺也,治宜温散。”又云“以一日计之,清晨嗽为气动宿痰;上午嗽为胃火;午后嗽为阴虚;黄昏嗽属火浮于肺;夜半嗽为阳火浮动。”朱丹溪也十分注重“因时制宜”,认为“春作是春升之气,用清凉药,二陈加薄、荆之类。夏是火气炎上,最重用芩、连。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来,以药发散之后,用半夏逐痰,必不再来”。古人的用药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临床用中,冬伤于寒常选用三拗汤、止嗽散、华盖散;夏伤暑选用十味香薷饮、清络饮、羌活胜湿汤;秋伤燥则选用杏苏散、清燥救肺汤;春伤风则选用桑心汤、麻杏石甘汤。凡辨证得当,无不奏效。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热点文章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