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进展(三)

李聪慧
李聪慧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2 导管、导丝的新进展

最近10年导管和导丝的技术发展明显提高了脑血管内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引导管更加符合颅内血管的使用[14,15]。微导管微导丝头端柔软,操控性增强,可视性更好,可以更加顺畅的通过迂曲的脑血管,顺利置管于动脉瘤腔[16]。最大程度的降低医源性动脉瘤穿孔和SAH。令人不惑的是最新和早期文献报道中并没有出现围手术期血栓形成和动脉瘤穿孔的大幅下降。Viñuela 等[17]早期研究报道术中血栓形成为5.5%,医源性动脉瘤穿孔为2.7%。而近期Pierot和Coley等[18,19]研究报道上述并发症分别为2.9%-4.7%和4.3%-5.6%。微导管、微导丝的发展似乎没有明显减少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可能是血管内治疗的动脉瘤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多更复杂的技术。

3 可脱性弹簧圈的新进展

目前治疗动脉瘤使用的弹簧圈种类越来越多,所有的弹簧圈设计大同小异。最新的弹簧圈具有早期不具备的功能如生物学稳定性、复杂形状、抗延展性。弹簧圈具有三级螺旋结构,一级结构是非常纤细的铂合金丝,二级结构是铂合金丝旋绕呈弹簧状,三级结构是输送系统出来呈现的螺旋状或球状等复杂形态。弹簧圈设计越来越复杂,需要深入研究复杂的设计是否降低了动脉瘤栓塞后的复发率。体内外研究报道复杂的弹簧圈提高了动脉瘤栓塞的致密性[20,21]。原因是复杂的弹簧圈更适合动脉瘤壁的形状,逐级变小的弹簧圈更容易填入,最外侧的弹簧圈与动脉瘤的外径相同。与简单的螺旋圈相比复杂的弹簧圈除了可提高动脉瘤的栓塞致密性,还能降低复发率[22]。目前栓塞动脉瘤的原则是先用球形或复杂的弹簧圈成篮,再用螺旋圈填充,这样可以提高栓塞的致密性。

膨胀圈是在弹簧圈的表面涂一层生物膜,遇水则发生反应,膨胀近3倍。理论上这种相同大小的弹簧圈在防止动脉瘤复发方面优于铂合金圈。但是三个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生物膨胀圈并没有显示出优于铂合金圈的特性[23,24,25]。三个研究均进行了缜密的设计,准确评估临床和随访结果,对研究差异进行比较,但遗憾的是生物圈和铂合金圈在栓塞效果和患者临床结果上无明显差异,围手术期的临床并发症上也无明显差异,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证实生物弹簧圈的优势。

纤毛弹簧圈是另一种类型的“活性”弹簧圈,这种圈在二级结构上加入了聚酰胺纤维丝,在填入动脉瘤后纤毛会增加弹簧圈的体积,从而增加栓塞的致密性。体外血流动力学研究证实纤毛弹簧圈比普通铂合金弹簧圈明显减少了动脉瘤内的血流量。尽管从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中证实了这种弹簧圈的安全性,理论上可尽早促进血栓形成,达到理想的动脉瘤栓塞率,但尚无大样本研究证实[26]。一个100例患者大样本的前瞻性单中心研究已经完成登记(Axium MicroFX 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研究,AMERICA),但尚未结题[27]。纤毛弹簧圈在输送时的阻力明显大于普通铂合金弹簧圈。

弹簧圈的发展离不开解脱技术的进步,机械解脱和电子解脱是最常见的解脱方式,当前机械解脱需要几秒,电子解脱需几分钟。与早期的GDC弹簧圈解脱需4-12分钟相比,技术提高了很多。解脱技术的提高明显的缩短了手术时间[28]提高了很多。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