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利髓汤系列方治疗低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徐文江
徐文江

主任医师 血液科

廊坊市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利髓汤系列方治疗低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廊坊中医院血液科,中国中医血液专病医疗中心

【摘要】 目的 观察利髓汤系列方治疗低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9例低危型MD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以利髓汤系列方为主辨证治疗;对照组34例口服康力龙,RAS加服维生素B6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外周血象、T-细胞亚群及骨髓象等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本缓解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57%、2.94%及71.4%、38.2%,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外周血常规、T-细胞亚群百分率、骨髓红系病态造血细胞及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利髓汤系列方治疗低危型MDS有良效。

【关键词】 利髓汤系列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种发生于多潜能造血干/祖细胞阶段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 主要由于骨髓病态造血,引起外周血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或肝脾淋巴结肿大。MDS治疗难度大,部分患者可转为急性白血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WHO分类根据MDS各分型向白血病转化的间期、可能性及预后将MDS分为低危型(RA、RAS、RCMD、5q-综合征、MDS-U等)和高危型(RAEB-I型、RAEB-Ⅱ型)[1]。低危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主要表现为贫血,临床上一般采用康力龙、维甲酸、环孢菌素、维生素B6等治疗,但疗效欠佳[1]。我院根据传统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应用利髓汤系列方辨证治疗低危型MDS35例,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9例MDS患者均来源于2004年11月至2008年5月我院的住院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12~69岁;病程2~120个月,其中RA 9例、RAS 3例、RCMD18例、MDS-U 3例、5q-综合征2例。对照组34例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11~70岁;病程3~110个月,其中RA 7例、RAS 2例、RCMD 22例、MDS-U 2例、5q-综合征1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疾病分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另选择10 例健康人设为正常组,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 17 ~ 58岁,血压、血常规、肝肾功能、T-细胞亚群及骨髓像均正常,不做任何治疗,仅检测相应数值作对照观察。

1.2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低危型MDS诊断和分型者[1];②系统治疗六个月以上者;③年龄在11~70岁者。

1.3 病例排除标准:①按WHO分类高危型MDS患者;②伴有其他血液病者;③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不能配合用药者。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通过临床辨证论治,将低危型MDS分为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肾虚血瘀四型。气血两虚型应用利髓汤I号方(党参、黄芪、当归、白术、黄精、阿胶、白芍、茯苓、白花蛇舌草、鸡血藤、丹参、甘草);肝肾阴虚型应用利髓汤Ⅱ号方(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熟地、山药、首乌、白花蛇舌草、红花、阿胶、丹皮、当归、鸡血藤);脾肾阳虚型应用利髓汤Ⅲ号方(制附子、肉桂、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补骨脂、白花蛇舌草、红花、丹皮、当归、鸡血藤);肾虚血瘀型应用利髓汤IV号方(补骨脂、菟丝子、熟地、丹参、莪术、赤芍、枸杞子、白花蛇舌草、红花、丹皮、当归、鸡血藤)。上述药物水煎服,1剂/d,3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康力龙 2~4 mg,3次/d;维甲酸10 mg,2(或)3次/d,RAS加服维生素B6 100~200 mg,3次/d。两组在治疗期间如出现感染、出血或贫血严重等情况,给予相应的支持对症治疗。

1.5 临床观察指标: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贫血、出血等症状,检测外周血常规、肝肾功能、T-细胞亚群以及骨髓像。

1.6 疗效判定标准:按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基本缓解: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外周血血红蛋白(HGB)>100 g/L,白细胞(WBC)>4×109/L,血小板(PLT)>(80~l00)×109/L,分类无幼稚细胞;骨髓中原始细胞+早幼细胞<5%,维持半年以上。部分缓解:贫血及出血症状消失,三系血细胞有一定恢复,血中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5%,骨髓原始细胞+早幼细胞较前减少50%,维持至少3个月。进步:贫血及出血症状好转,未输血但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一月内数值增加30 g/L以上,原始细胞+早幼细胞数减少。无效:经治疗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7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5例中基本缓解3例(8.57%)、部分缓解8例(22.9%)、进步14例(40.0%)、无效10例(28.6%),总有效率为71.4%;对照组34例中基本缓解1例(2.94%)、部分缓解5例(14.7%)、进步9例(26.5%)、无效19例(55.9%),总有效率为3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 治疗前后外周血常规变化(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常规变化比较( X±S)

组 别 时 间 WBC(×109/L) HGB (g/L) PLT(×109/L)

观察组 治疗前 2.13±0.39 51.28±10.34 32.51±12.44

治疗后 4.87±0.63 81.35±17.59 52.72±12.37

对照组 治疗前 2.29±0.51 52.09±10.92 31.25±13.18

治疗后  2.93±0.49  60.57±18.09  39.76±13.65

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常规都有所改善,两组间WBC、HGB、PLT经t检验后有显著差异(P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