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脑膜瘤的正确治疗: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

赵红宇
赵红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脑膜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4.3%~19%。发病的年龄高峰为45岁左右,男﹕女为1﹕1.8。脑膜瘤居颅内良性肿瘤的首位。良性脑膜瘤生长慢,病程长,其出现早期症状平均约为2.5年,长者可达6年之久。

脑膜瘤的发生与蛛网膜有关,可发生于任何有蛛网膜细胞的部位(脑与颅骨之间、脑室内、沿脊髓),特别是与蛛网膜颗粒集中分布的区域相一致。脑膜瘤多与硬脑膜相粘连,但亦可与硬脑膜无关联,如发生在脑室内的脑膜瘤。

脑膜瘤通常为生长缓慢、边界清楚(非侵袭性)的良性病变。少数可呈恶性和/或快速生长。8%的病人多发,在神经纤维瘤病人中尤为多见。偶尔肿瘤呈大片匍匐状生长(斑块状脑膜瘤)。

一般来讲,肿瘤体积平均每年增长为3.6%,因肿瘤的膨胀性生长,患者往往以头痛和癫痫为首发症状,依肿瘤部位不同,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

那么,脑膜瘤都有哪些种类呢?

首先,大脑凸面脑膜瘤。大脑凸面脑膜瘤常在脑表面,与脑膜有粘连,也可在脑实质内。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故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从精神症状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均可出现,癫痫发生率较高,并常为首发症状,也可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

其次,矢状窦旁脑膜瘤。矢状窦旁脑膜瘤头颅外表有时可发现局部逐渐隆起,甚至有压痛,头颅平片可见到骨质增生或骨质破坏、脑膜血管沟增宽等改变。当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时,可有长时间的头痛、视力减退、颅内压增高等症状,并有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懒散、易疲劳等)和癫痫发作,部分病人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或肢体运动障碍。

最后,蝶骨嵴脑膜瘤。此部位的恶性脑膜瘤常易产生蝶骨小翼或蝶骨嵴的骨质增生,造成眶壁增厚;眶内容积变小,形成单侧眼球突出,并可出现眼睑及球结膜充血、水肿。

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然后配合放化疗。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

针对肿瘤位置不同的脑膜瘤,手术需要注意:如肿瘤位于凸面、镰旁、窦旁等,并不在颅底,患者应争取早期手术和全切除肿瘤;如肿瘤位于鞍结节、嗅沟、蝶骨平台、蝶骨嵴、桥小脑角脑膜瘤等颅底部位,患者应早期手术;对于蝶骨嵴扁平脑膜瘤、斜坡脑膜瘤扁平型,如无高颅压症,可暂缓手术。

对于不同级别肿瘤,治疗手术也不尽相同。如患者为脑膜瘤Ⅰ级,则手术是需要肉眼全切肿瘤,包括切除与肿瘤粘着的硬脑膜和颅骨以及受累的静脉窦;患者为脑膜瘤Ⅱ级,手术则需肉眼全切肿瘤,与瘤粘着的硬脑膜仅电凝烧灼;患者为脑膜瘤Ⅲ级,手术需要肉眼全切肿瘤,与瘤粘着的硬脑膜未切除或电凝,受累的静脉窦和颅骨也无需处理;如患者为脑膜瘤Ⅳ级,手术可切除部分肿瘤;患者为脑膜瘤Ⅴ级,手术仅开颅减压,对肿瘤或活检或未做活检。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