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脑血管母细胞瘤;脑血管网状细胞瘤

范存刚
范存刚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脑血管母细胞瘤 cerebral haemangioblastoma

㈠ 别称

脑血管母细胞瘤也称毛细血管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血管内皮瘤、血管外皮瘤、Lindau氏瘤和血管网状细胞瘤。

㈡ 概述

脑血管母细胞瘤为良性肿瘤,属血管源性无包膜肿瘤;以青壮年为主,好发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90%以上位于小脑半球;可散发,部分可有家族史。

㈢ 遗传学

本病的致病基因为WHL基因,位于染色体3p25-26区,呈显性遗传,可与肾囊肿、肾肿瘤、胰腺囊肿和视网膜血管瘤等并发。

㈣ 分型与分类

⑴ Lindau瘤:指单纯发生于小脑的血管母细胞瘤。

⑵ Lindau病:指脑和脊髓的血管母细胞瘤伴肾囊肿、胰腺囊肿、肾脏良性肿瘤。

⑶ von Hippel-Lindau瘤:指视网膜血管瘤伴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母细胞瘤或一个Lindau病的病理改变称为,约占视网膜血管瘤的6%(而小脑的血管母细胞瘤中约20%伴发视网膜血管瘤)。

㈤ 病理

血管母细胞瘤有囊性(60%~90%)和实性(10%~40%)两种,大脑半球和脑干的血管母细胞瘤有囊腔者仅占20%。

病理分型有毛细血管型(常伴囊肿)、网织细胞型(常为实体性)、海绵型(血运丰富)和混合型。

㈥ 临床表现

⑴ 一般病程约7个月;囊性者病程短,实性者病程长;肿瘤位于蚓部突入第四脑室者易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发病较早;女性患者在妊娠前后常出现症状或病情加重。

⑵ 约80%的患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断性枕下痛;90%的患者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包括头痛、呕吐(80%)、视乳头水肿及视力减退(30%);11%有颈强直。

⑶ 位于小脑半球的肿瘤常出现颅内压增高和小脑症状,个别有延髓症状。

⑷ 位于大脑半球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偏生感觉障碍、偏盲等定位体征,少数有癫痫。

⑸ 毛细血管型和混合型易形成大囊肿而出现强迫头位和脑干症状,网织细胞型症状出现较晚;海绵型可突然恶化,如破入蛛网膜下腔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

⑹ 常伴有红细胞增多症和血红蛋白增高症,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肿瘤细胞可产生)有关,术后2周到1个月逐渐恢复正常。患者常有颈面部皮肤潮红、血压增高、四肢疼痛、脾脏增大,有时可并发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⑺ 查体可见小脑体征(60%有眼震和共济失调),其次为脑神经瘫(第Ⅲ~Ⅵ)和锥体束征,70%有眼底水肿,少数可见视网膜上有血管瘤或肿瘤出血引起的表现。

⑻ 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内脏先天性表现,如肝囊肿、多囊肾、附睾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附睾管状细胞瘤等。

㈦ 辅助检查

⑴ 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多在(12.5~17.5)g/L,周围血象红细胞亦增高,网织红细胞有部分增高。

⑵ 脑脊液检查 压力增高,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

⑶ 头颅X线平片 可见颅内压增高征。

⑷ CT分型 囊肿结节型(边缘欠清的囊性低密度 边缘清楚的等密度壁结节,囊壁无明显变化,壁结节显著强化)、囊肿型、实体型(等或稍高密度、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可明显均匀强化)和脑积水型。

⑸ ⑹MRI 后颅窝(小脑半球或蚓部)、类圆形、边缘清楚锐利、轮廓光滑、一个均匀的囊性病灶(低T1高T2)和一个小壁结节(等T1低T2)突入其中伴周围水肿(高T2);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的血管深入病灶;囊壁不强化,壁结节明显强化;第四脑室受压伴幕上脑积水。

⑹ CT和MRI特点 囊壁结节型可见到壁结节基底部转折向囊壁延伸,且较其他处囊壁显著增厚的强化带;术中如仅切除壁结节而忽视了对基底部周围的清扫则容易残留肿瘤组织,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扩大壁结节附着处周围的囊壁切除范围,以达到根治的目的。⑻脑血管造影能准确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显示肿瘤结节,有助于查出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