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心脑血管病的科普常识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各种危险因素对动脉内皮的损伤,导致动脉壁脂质积聚和慢性炎症反应,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过程为内皮损伤、脂质积聚、纤维斑块形成。
通俗地说:大家都知道,用久的水管内壁会形成厚厚的水垢,时间越久,水垢就越厚,水流就会越来越细。血管也是一样,血管中有血液在流动,血液中存在着某些脂质,如胆固醇、三酰甘油(甘油三酯)。正常情况下,它们不会沉积在管壁,但是在多种不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如吸烟、高血压等,就会引起动脉壁的损伤,这时,血脂就会乘虚而入,不断地沉积在动脉壁上,日积月累,动脉内壁就会铺满一层黄色的像煮烂的小米粥一样的物质,称为粥样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血液中钙质的沉着,就会使动脉失去弹性,变得僵硬,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二 脑血管病的病因可分为血管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及血液成分因素。
1)血管因素:主要是动脉硬化,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及其它血管因素如脑动脉炎、动脉栓塞(主要来自心脏)等。
2) 血流动力学因素:主要是高血压及低血压。高血压可造成腔隙性脑梗死,血压突然下降造成低灌注引起脑梗死
3)血液成分因素 :主要为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或缺乏等情况。血液流变学异常,如高脂血症、血纤维蛋白增高及糖尿病等因素。
二)发病机制
缺血的病因虽然很多,但发病机制概况起来主要有3种,即血栓形成、栓塞和低灌注。其中,栓塞又包括动脉—动脉栓塞和心源性栓塞,低灌注又包括全身低灌注和局部低灌注。
《诊断》主要介绍临床表现
一)心绞痛:
我国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的表现常不典型,诊断需谨慎从事,国外也有学者强调心绞痛一词不完全代表痛,部分患者对心肌缺血缺氧的感觉是痛以外的另一些感觉,因而可能否认感觉疼痛。
1)性质 心绞痛应是压榨紧缩、压迫窒息、沉重闷胀性疼痛,而非“绞痛”也非刀割样、尖锐痛或短促的针刺样或触电样痛或昼夜不停的胸闷感觉。在少数患者可为灼烧感、紧张感或呼吸短促伴有咽喉或气管上方紧榨感。症状开始时较轻,逐渐加剧,然后逐渐消失,很少为体位改变或深呼吸所影响。
2)部位 疼痛或不适处常位于胸骨或其邻近,也可发生在上腹至咽部之间的任何水平处。左肩或左臂,右臂、下颌、下颈椎、上胸椎、左肩胛骨或肩胛骨上区,患者常需要整个手掌或拳头来表示。
3)时限 1~15分钟,多数3~5分钟,疼痛持续仅数秒钟或不适感(多为闷感)持续整天或数天者均不是心绞痛。
二)心肌梗死
1)含用硝酸甘油片不能缓解,患者常烦燥不安、出汗、恐惧,有频死之感。部分患者无疼痛,多为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心电图有ST-T 改变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内动脉缺血表现:多表现为单侧(同侧)视觉或大脑半球症状。一过性黑朦、雾视、视野中有黑点或有时眼前有阴影,仿佛光线减少。一过性单眼黑朦是同侧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一侧面目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可以出现失语和认知及行为功能的改变。
2)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头晕、构音障碍、跌倒发作,共济失调、异常的眼球运动,复视、交叉性运动或感觉障碍、偏盲或双侧视力丧失。突然无力跌倒,但无意识丧失,症状多出现在头部急剧转动或上肢运动后。
四)脑梗死
上述症状持续时间长,头CT或MRI显示有责任病灶。
《预防》
一 一级预防:
主要从危险因素着手进行干预,分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因素。
一)不可干预因素:年龄、性别、和家族遗传史,55岁以后每10年危险性增加10倍,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比例为1.1-1.5/1。
二)可干预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
1) 高血压:
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就是高血压: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发病危险增加49 %,舒张压升高5mmHg,危险增加46%,建议:限盐,每日降至6克以下,减少膳食脂肪,蛋类每周3-4个,奶260克/日,油20-25克/日,戒烟、限酒
2) 糖尿病:
使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增加3.6倍,尤其注意对餐后血糖的检查,漏检餐后血糖使近50%糖尿病患者漏诊,老年患者就以餐后血糖异常为主。
3) 血脂异常:
已经证实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与心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尤其低密度脂蛋白要求降至2.1mmol/L,,需用他丁类药物,甘油三酯高用力平脂治疗。
4) 吸烟
吸烟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约为2.5~5.6,长期被动吸烟者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比不暴露于吸烟环境者的相对危险增加1.82倍。
5)饮酒:
国外有研究认为饮酒和缺血性卒中之间成“J”形曲线关系,每周饮酒4天以上时对心脑血管可能有保护作用。即男性每天喝白酒不超过50ml(1两,酒精含量<30g),啤酒不超过640ml,葡萄酒不超过200ml(女性饮酒量需减半)可能会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但每天饮酒大于5个“drink”(55g酒精含量以上者)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6) 颈动脉狭窄
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首选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术。
7) 肥胖
目前认为男性腹部肥胖和女性BMI增高是卒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以BMI(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身高的平方kg/m2)25.0~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中国BMI23.0~24.9为超重,≥28为肥胖。BMI(kg/m2)应控制<28或腰/臀围比<1。体重波动范围在10%以内。
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当血同型半胱氨酸≥16μmol/L可定诊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治疗:叶酸与维生素B6和B12联合作应用,可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并进一步减少卒中的发生。
9)代谢综合征:
特征为包括腹型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综合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病理基础,聚集了多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专家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3~4次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如快跑、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增加规律,适度的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防病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二 二级预防
目前主张ASA三联方法方法,即A阿斯匹林,S他丁类降脂,A、平稳降压治疗。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别以为年老了头晕没劲是正常现象,小心颈动脉狭窄!
张世荣西安第三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颈动脉搭桥手术
金永健航空总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需警惕颈动脉狭窄引发脑梗塞
张世荣西安第三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颈动脉狭窄必须手术治疗吗?介入和手术治疗各有什么优势?
张世荣西安第三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带您认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真面目
张世荣西安第三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
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苏少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