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BTX 的理化特性及作用机制

医学科普 2013-06-30
刘立喜
刘立喜

主治医师 中医科

徐州矿务集团第二医院

二级甲等
极速问诊

BTX 是G+ 厌氧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外毒素。依其毒性和抗原性不同, 分为A~ G 七型。作为一种嗜毒神经毒素, 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末梢,抑制剌激性及自发性乙酰胆碱的量子性释放, 且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作用最强。

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

( 1) 高度选择性地结合于神经末梢;

( 2) 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吞噬作用进入靶细胞;

( 3) BTX 多肽链中的轻链进入细胞浆导致突触前终末端的功能障碍。七型BTX 的分子量及结构相似, 但生化及电生理研究表明其效力和在细胞内的靶物不同。

例如, A 型对微终板电位发放频率的抑制重于其它型; A 型还可诱导神经肌肉接头的侧枝芽生, 而D 型则不能。对A、E 型来说, 增加的递质释放频率是同步的, 但对B、D、F 型则引起非同步释放。现已证实, 各型神经毒素轻链均为锌肽链内切酶, 各自裂解一种细胞内蛋白,由此影响Ach 囊泡从胞浆至胞膜的转移, 从而达到降低肌张力, 缓解肌痉挛的作用。其中以A 型毒素毒力强, 稳定, 易于产生、提纯和精制, 因而最早被用于实验研究和临床。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