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脑膜瘤手术

赵天智
赵天智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岩斜区脑膜瘤部位深在、并与重要的神经血管相邻和粘连,全切除肿瘤的手术风险较大,效果常不甚满意。当肿瘤生长偏向岩骨嵴、伴或不伴侵犯内听道(IAC)或海绵窦时,选择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入路适用于肿瘤靠近岩斜区下方、延伸至颈静脉孔或舌下神经管外侧。对于大多数未延伸至内听道、颈静脉孔或舌下神经管外侧的肿瘤,选择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较合适。如果肿瘤涉及广泛,可采用EEA与RSA或FLA联合入路。

       依据肿瘤的影像学特征选择手术入路。岩斜区脑膜瘤扩展至小脑桥脑角和侵犯内听道时,选择乙状窦后入路;位于岩斜区中部向外上扩展至内听道水平的脑膜瘤,可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目的是缓解脑干和颅神经受压症状,岩斜区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困难,处理岩斜区脑膜瘤常需要多种手术入路联合施行。由于大多数脑膜瘤生长缓慢,可采取创伤较小的手术路径切除肿瘤。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脑干减压,同时在较低病残率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除肿瘤。根据肿瘤位置选择合适入路是处理岩斜区肿瘤的原则,乙状窦后入路和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替代经岩骨入路处理岩斜区脑膜瘤,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

       乙状窦前入路的分类

       狭义的乙状窦前入路包括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经迷路入路、经耳蜗入路,上述入路根据磨除的岩骨部分不同,处理的病变范围也有所差异,但主要局限于小脑幕下。

       而经典的乙状窦前入路指的是颞下联合狭义乙状窦前的手术入路。由于增加了颞下入路的手术通道,其暴露的范围可以达到从视神经至后组颅神经广泛的中后颅窝及中线斜坡区域,尤其适用于累及中后颅窝又累及中线斜坡甚至中线对侧区域的病变。

       在此入路中,由于半规管仍然会对岩尖区域的暴露产生遮挡,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听力情况和病变的位置决定是否需要磨除半规管。Sekhar曾报道的半迷路乙状窦前入路虽能增加暴露程度,但是仍有近20%的患者会因这种入路而损伤听力。

       经典乙状窦前入路相较颞下联合乙状窦后入路的开颅方式亦有所区别,前者在避免labbe静脉损伤和减少颞叶牵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还具有从前向后处理脑干腹侧病变特别是对基底跨越中线至对侧病变显露有更好的视野;而后者由于观察角度更靠后,从幕下对岩尖部的观察和操作更有优势,同时避免了听力丧失的可能,并且相对乙状窦前入路,可能会在开颅时间上有一定优势,但在暴露中线特别是中线对侧区域病变的基底存在可能的盲区。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