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垂体腺瘤临床容易被误诊的原因分析

赵天智
赵天智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垂体腺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良性腺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0%。国内目前尚无完整的发病率统计,欧美及日本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10万~8/10万。在正常死亡病人尸检过程当中,垂体腺瘤发生率各家报道也不一,从9%到65%不等。说明垂体腺瘤的发生率远比发病率高。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在临床实践中病人因其它原因行头颅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垂体腺瘤的病例有增多的趋势。回顾分析近三十年对垂体腺瘤的诊治经历,发现临床上经常容易将垂体腺瘤误诊,尤其是机体功能处于衰退阶段的老年病人,其代谢水平低、应对内环境变化反应较迟钝、症状变化不明显,同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明确诊断垂体腺瘤而误诊。分析误诊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临床表现不典型:

我们知道垂体腺瘤分型很多,主要有激素分泌型腺瘤和无功能性腺瘤。激素分泌型腺瘤中如有多个激素分泌型的临床表现就复杂多变,不易区分,尤其是绝经期妇女,特异性的症状如停经溢乳表现不出。另外,老年病人中无功能腺瘤较常见,约占垂体腺瘤病人的半数以上。无功能腺瘤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无功能腺瘤主要通过影响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引起疲劳、嗜睡、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钠血症、低血糖和乏力等。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特异性的症状不突出,疾病症状常被非专科医师误诊为其他疾病。因而尤其对中老年人群,应重视鉴别无功能腺瘤所表现出的类似于冠心病等疾病的症状。

首诊科室主诊医师缺乏对垂体腺瘤的认识:

门诊中常会遇到因鼻塞流涕到耳鼻咽喉科就诊,门诊检查双侧鼻腔内充满了息肉样物,以“鼻息肉、鼻窦炎”收治入院,手术后病理提示垂体嫌色细胞瘤后再转入颅底外科组进行进一步的内分泌激素检查后采用综合治疗。或者因视力下降一直在眼科就诊,直到出现一侧颞侧视野缺损时才想到可能是球后视交叉病变行鞍区MRI检查确诊为巨大垂体腺瘤。另外,月经不调、不孕不育也是临床误诊的重点科室,病人往往去中医妇科进行中药调理而延误诊断。对于月经不调、闭经、溢乳或不孕不育者首先应该进行内分泌激素的检查,出现激素水平异常时首先要想到垂体病变的可能,进行鞍区MRI检查以确诊或排除垂体腺瘤后再作处理。

另外,对于中老年患有肾病综合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低下、肝硬化、恶性肿瘤和肺结核等的病人,出现低钠血症时要想到有垂体腺瘤的可能。

辅助检查使用不正确:

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对于正确的临床诊断很有帮助。针对垂体腺瘤的诊断,MRI明确优于CT检查,特别是在发现微小腺瘤方面。另外,辅助检查的正确使用首先是建立再对疾病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