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急性胃炎

郭喜军
郭喜军

主任医师 脾胃病科

河北省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邓某某,男,39岁,干部,河北省衡水市人。患者胃脘疼痛5天,舌淡,苔白滑厚腻,脉濡滑,胃镜检查见胃粘膜充血、水肿。西医诊断为急性胃炎。此为寒湿困脾、气机不利之胃脘痛,以平胃散加味,芳香化湿,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使脾胃健运,湿浊得化,气行痛止,诸症自除。本案之治乃尊先贤“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法,而临证灵活施用也。

患者胃脘疼痛5天。患者5天前,因过食辛辣之品,又外出感受风寒,出现头身酸痛,胃脘疼痛、胀满。经服用感冒药及休息后症状略有缓解,未于它处诊治。

初诊(2009年4月17日):证见胃脘隐痛,胀满,身倦乏力,头身酸痛,四肢肌肉酸痛,恶心欲呕,口淡乏味,纳呆。察其胃脘区压痛,腹软,无压痛及包块。大便稀溏,每天3次。诊其舌淡,苔白滑厚腻,脉濡滑。检阅实验室报告:血尿便常规及血尿淀粉酶均无异常;胃镜检查见胃粘膜充血、水肿,诊断为急性胃炎。此为寒湿困脾,气机不利之胃脘痛。治当芳香化湿,健脾和胃,行气止痛。拟用平胃散加味治之。

处方:

厚朴12g、陈皮15g、苍术10g、藿香15g、猪苓12g、槟榔10g、枳壳12g、桂枝6g、白豆蔻12g,白芍20g、炒谷麦芽各15g、炒薏仁15g、苏叶9g、黄连6g、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4月22日):患者胃脘隐痛,胀满明显减轻;无恶心欲呕;体倦头身酸痛减轻;纳食增加,精神好转,大便仍偏稀。诊其舌淡,苔白腻,脉濡。此乃脾胃气机渐复,寒湿减轻之征,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上方。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4月29日):患者诸症消失,纳可,寐安,二便调。诊其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此乃脾胃健运,邪除病愈,可通过饮食调养之。

按:本案根据临床症状当为中医之“胃脘痛”。本病因饮食不当,并感风寒,饮食内伤脾胃,脾失运化,加之寒湿内侵,损伤阳气,阻遏气机,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升降失常。寒湿阻遏清阳则头痛;湿困中焦则恶心欲呕、纳呆,腹胀;湿注下焦则大便溏泄;湿在肌肤则身倦乏力,肌肉疼痛。舌质淡,苔白滑厚腻,脉濡滑均是寒湿困脾,湿阻中焦的表现。脾喜燥恶湿,《临症指南医案》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选用芳香化湿,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之平胃散加味治之。方中苍术、藿香、白豆蔻芳香化湿;厚朴、枳壳、槟榔、行气化滞止痛;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谷麦芽、薏苡仁、陈皮、猪苓健脾和胃化湿,利小便实大便;桂枝通阳,振奋阳气;苏叶、黄连共用,燥湿和胃化浊;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脾胃健运,湿浊得化,气行痛止,诸症自除。此乃尊先贤“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治也。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