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从1979年创立,在刘永华、叶文丘、邓重信、杜建业、王璐黎、郭兴城、李荣琴、张凤祥、赵汝廉教授等老一辈创始人的共同努力下,历经29年的风风雨雨,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奋进,经历了建立、成长、壮大的过程,治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方面,已跻国内领先行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化学消融治疗技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不断向国际化水平迈进。1996年被省卫生厅确认为省重点专科。1998年成立辽宁省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正如2003年11月,滕卫平副省长考察我院时所说:“辽宁省人民医院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特别是在心血管病专业上高原已经形成,并有几个高峰存在。”
心血管内科有医护人员100余名,具有一批留学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以色列、印度、泰国等国家的专家队伍,研究生学历近70%,其中正副教授1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名,博士、硕士20余名(含在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名。
心血管内科有符合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要求的导管室2个;拥有国际先进的现代化数字平板减影机(DSA)2台,1000mA、120KV以上(荷兰飞利浦数字血管造影系统Integris Allura Xper Fd10;德国西门子血管造影系统AXIOM Artis dFC);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2台(Datascope system 98,Datascope system 98 XT );64导EP-Workmate 多导生理记录仪;射频消融仪(IBI,15LLT6),iLab TM血管内超声显像仪(IVUS);除颤起搏监护仪、除颤器、重症监护系统等抢救设备和设施。
心血管内科现设七个病房,共有病床近200张,其中CCU20余张病床(为全省最大的监护病房),年收治各类心脏病患者3000余名,完成各种心脏介入手术3000余例,自1993年起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心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以来,已为国内外上万例次病人进行了各种心脏介入诊断和治疗,成功率达95%以上,在心血管多发病、常见病如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高血脂、先心病、肥厚性心肌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疗方面,已经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心血管内科秉承人道、博爱、奉献、诚信的理念,以救治身患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己任,为社会为人类身心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心血管内科成长历程:
心血管内科1979年成立循环系;1988年成立导管室,1993年从放射线科分出,成立“介入放射科”;1992年成立CCU病房;1996年省卫生厅确认为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辽宁省心脑血管病研究所成立;1998年辽宁省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成立;1999年国家心血管药品临床实验基地挂牌(东北仅两家);1999年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介入心脏病学”培训基地,已连续9年;1999年开通全省第一部免费咨询电话8008908801;2002年辽宁省心血管病医院挂牌;2004年;心血管病实验室成立;2004年辽宁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设在我院;2004年心脏中心成立(心内科、心外科、心功能科、导管室);2005年FDA验收合格,国家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挂牌(编号:0066);2006年辽宁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设在我院;2006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辽宁)在我院挂牌
二、历年引进开发新技术项目
心血管内科1984年首先在东北地区开展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治疗;1988年开展右心导管检查;1990年开展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1993年9月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术(PTCA);1993年4月开展沈阳首例心内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994年3月开展东北地区首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创立了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1994年10月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1997年开展东北首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1998年开展东北首例冠状动脉内旋磨术;1998年国内率先开展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主持制定国内第一部介入治疗HOCM的 指导性文献《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的参考意见》;1998年国内率先开展支架国产化研究与应用;1999年3月开展东北首例切割球囊冠脉成形术;1999年4月开展国际首例带膜支架植入第一间隔支封闭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1999年10月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三腔起搏器应用(现称CRT);2000年6月开展东北首例“桥”血管病变的PTCA及支架植入术;2001年开展埋藏式除颤起搏器治疗(ICD);2002年开展东北首例Brugada综合征置入ICD起搏器;2002年9月开展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2003年11月国内率先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005年开展血管内超声检查技术(IVUS);2007年1月开展三维标测技术(CARTOTM XP)治疗心房纤颤;2008年6月开展首台双腔除颤起搏器ICD置入术。
三、历年主要获得的科技进步奖项目:
心血管内科(3-1)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1项: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李占全、赵林阳、乔树宾、张明、袁龙、关汝明、王大伟、金元哲、刘莹、张薇薇), 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2002-J-233-2-06-R01
心血管内科(3-2)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2项:
1、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李占全、张明、邓重信、赵颖军、关汝明、栗印军、金元哲、李荣琴、郭兴成),获199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编号:96-01-02-01。
2、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李占全、张明、张薇薇、金元哲、刘莹、崔立杰、余宪、刘显智、郭廷久、袁龙、赵颖军),获200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编号:2006J-1-14 -01。
心血管内科(3-3)获辽宁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5项:
1、现代影像学与现代心电生理学在冠心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张明等),获1998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99卫-2-08-01。
2、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李占全等),获2000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2000卫-2-13-01。
3、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价及国产化研究(李占全等),获2003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2003-J-2-56-01。
4、神经心源性晕厥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李荣琴等),获2003年沈阳市人民政府科技二等奖,证书编号:2003-2-27-01。
5、108种制剂的药物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李荣琴),获2003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2003-J-2-72-04。
心血管内科(3-4)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3项:
1、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再通研究(李荣琴等),获1999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编号:99卫-3-06-02-01。
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新技术(张明),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编号:2002J-3-159-03。
3、血脂异常防治策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张明),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编号:2003J-3-129-04。
心血管内科(3-5)历年主要获得的科技成果项目8项:
1、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获辽宁省科技成果,登记号:950574。
2、PTCA术中心电图变化与心肌活力的关系,获辽宁省科技成果,登记号:980294。
3、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获辽宁省科技成果,登记号:200125。
4、冠状动脉内成形术中急性血管关闭的防治研究,获辽宁省科技成果,登记号:20010361。
5、神经心源性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获辽宁省科技成果,登记号:20010360。
6、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价及国产化研究,获辽宁省科技成果,登记号:20030012。
7、108种制剂的药物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获辽宁省科技成果,登记号:20030105。
8、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获辽宁省科技成果,登记号:20050362。
四、历年主要承担的科研课题
心血管内科(4-1)主要获得的国家级和国际多中心合作课题项目15项:
1、参与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比研究”(邓重信、赵颖军、张明)1991-1995。
2、参与中美合作课题 “中国Rt-PA及尿激酶溶栓对比研究(TUCC)”(李占全、张明、邓重信)(我院排名全国第二),1995-1996。
3、参与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血脂康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邓重信、刘莹),1996-1999。
4、参与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不稳定心绞痛溶栓治疗研究”(邓重信、张微微),1996-1999。
5、参与中英合作课题“第二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CCS-2)”1999-2005,2006年3月21-24日接受美国FDA验收,给予高度评价。
6、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防治心肌梗死后心衰实验以及临床研究”项目编号:2004BA714B05-02。
7、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冠心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4个子课题,分别是《冠心病早期诊断方法的回顾性研究》、《标准化综合临床指标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卫生经济学研究》、《冠心病患者再发心脏事件的危险分层研究》;(2007-2009)项目编号:2006BAI01A02。
8、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血压综合防治项目》的子课题《国产降压药物(降压0号)纠正控制不良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的研究》(2007-2008)。
9、主持“经右心途径间隔心肌消融术试验研究”课题研究(李占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470685(2004-2008、1)。
10、主持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项目“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李占全),项目编号:2004921LX01。
11、参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合作项目—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应用及国产化研究“新型人体植入材料及器件表面改性”(李占全),该项目被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编号:2001AA320604。
12、参与中英合作课题“心肾保护性研究(SHARP)”(2005-2010)。
13、参与“卫生部-诺华高血压预防控制教育项目”负责辽宁省三个地区的基层医师培训任务(2006-2007)。
14、参与中英合作课题“HPS2-THRIVE研究”(2006-2010)。
15、参与中国-加拿大合作课题“TIMACS研究”(2007-2011)。
心血管内科(4-2)历年主要获得的省级课题项目23项:
1、心肌细胞培养研究(叶文丘),1990。
2、胎儿先心病研究(邓重信),1993。
3、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李占全),辽宁省人事厅,1993、7、16。
4、冠心病与脂蛋白(a)相关性研究(张明),1994。
5、冠心病复杂血管病变的PTCA治疗研究(李占全),《1994年辽宁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编号94129006。
6、冠心病TG/HDL比值的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张明),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编号9412900。
7、冠心病心肌缺血后心肌存活状态的估测(张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96228。
8、冠状动脉内成形术中急性血管关闭的防治研究(李占全),《1998年辽宁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课题计划》,项目编号98225002。
9、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李占全),《1999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资助》,项目编号9910500301。
10、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李占全),辽宁省人事厅重点科研项目,2000、1、7。
11、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器DDDR频率应变功能观察及其对运动耐量的影响(侯平),辽宁省人事厅留学回国人员专项基金,2000。
12、低分子量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脉内支架术术后及远期的预后研究 (袁龙),辽宁省人事厅留学回国人员专项基金,2001。
13、强化降脂治疗对PTCA术后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李占全),《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1225001-4。
14、肺静脉电离术治疗心房纤颤(张薇薇),辽宁省人事厅留学回国人员专项基金,2002。
15、预装冠状动脉支架的产业化研究(李占全),辽宁省海外学子创业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030070。
16、多发病、疑难病综合防治新技术之一—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李占全),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04225003-18。
17、冠心病介入治疗(药物支架国产化研究及干细胞移植),2004-2006、1,辽宁省卫生厅2004年重点专科项目。
18、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心房颤动引起脑卒中的研究(金元哲),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41034。
19、经皮卵圆孔未封堵术在预防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地位(金元哲),人事厅留学人员专项基金,项目编号:LXZZ2005004。
20、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2005-2007、10,省卫生厅2005年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0、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肥厚梗阻型心肌病,2006-2007、10,省卫生厅2006年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1、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及治疗系列配件国产化开发策略研究(李占全),省科技厅关于第一批药物源头创新研究课题,2007、3。
22、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研究项目,2007-2009,省卫生厅2007年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3、经皮导管介入心内膜注射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张微微),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编号:2008-921074。
心血管内科(4-3)论文发表情况:
心血管内科已发表国家级、国际级心血管专业论文800余篇。经CHKD期刊全文库检索2003-2007年,心内科发表论文386篇,其中SCI收录4篇;主编心血管专业书籍23册,参编专业书籍30余部。
心血管内科代表性论文:
1、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李占全、张明、邓重信),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年7月第29卷第7期,441-443。
2、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54例分析(李占全、张明、邓重信),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年 第15卷 第8期,469-470。
3、急性心肌梗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初步体会(李占全、张明、邓重信),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年12月第23卷第6期,424-426。
4、Emergency PTCA and Brace Implant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李占全、关汝明、张明),Infarction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Vol、I,December,2000,12-14。
5、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近期疗效观察(李占全、张明、关汝明),Chinese Medical Journal Vd、113(Suppl),2000,149-150。
6、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治疗新进展(李占全、金元哲),中国医药导刊,2000年第2卷第3期,23-25。
7、首届肥厚性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研讨会简介(李占全、高润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年4月第28卷第2期,160。
8、带膜支架置入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李占全、张明、关汝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月第28卷第3期,234-235。
9、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近期疗效观察(李占全、张明、关汝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1月第29卷第1期,8-11。
10、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的参考意见(李占全、高润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7月第29卷第7期,434-435。
11、冠状动脉内置入国产支架的临床研究 (李占全、张明、金元哲),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年8月第22卷,462-463。
12、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性的观察(李占全、张明、金元哲),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年5月第24卷第5期,274-276。
1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安全性观察(李占全、张明、金元哲),中国医刊杂志,2004年第39卷第7期,26-28。
14、不同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骨髓干细胞动员效率的临床观察(李占全、张明、金元哲),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2004年8月第4卷第8期,595-597。
15、分泌型与包涵体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干细胞动员效率的比较(李占全、张明、金元哲),中国循环杂志,2005年8月第20卷第4期,285-288。
1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李占全、张明、金元哲),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2月第34卷第2期,99-102。
17、Experimental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coronary alcohol injection and the sizeof resultantmyocardial infarct(lizhanquan 、TsungO、Cheng、Liuli),International Jourmal of Cardiology 2003 Sep;91(1);93-6。
18、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 for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119 patients from a single center(lizhanquan 、TsungO、Cheng、zhangweiwei),International Jourmal of Cardiology93(2004)197-202。
19、心脏介入性治疗与心脏压塞 (李占全、张薇薇、张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4年2月第8卷第1期,34-35。
20、胸闷、气胸、肝大、静脉压升高 (李占全、赵颖军),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7月第34卷第7期,665-667。
2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李占全 张明 金元哲 张薇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2月第34卷第2期,99-102。
22、The clinical study of autolon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by intracoronory infu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lizhanquanzhangming zhangweiwei),International Jourmal of Cardiology 115(2007)52-56。
心血管内科主编的书籍:
1、《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2001年辽宁科技出版社。
2、《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2000年出版(论文汇编,继续教育巡讲资料)。
3、《介入心脏病学进展》,临时书号2000-10(继续教育巡讲资料)。
4、《心血管病新进展专家笔谈》,2001年出版(论文汇编,继续教育巡讲资料)。
5、《现代心血管病热点问题探讨》,2002年辽宁科技出版社。《循证心脏介入技术丛书》(5册),胡大一、李占全教授任丛书主编,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
6、《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分册(第二版),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2007。
7、《先心病与瓣膜病介入治疗》分册,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2007。
8、《心脏电生理技术》分册,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2007。
9、《心脏起搏技术》分册,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2008。
10、《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分册,辽宁科技出版社,2008。
11、《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关键技术》,2008待出版。
12、《共筑健康》(11分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13、《社区医师常见病手册》,2008待出版。
心血管内科在省卫生厅和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医疗、教学、科研的进程中树立起了品牌形象,并逐步走向了辉煌。
五、举办科普讲座及培训情况介绍:
1、2001年2月沈阳电视台首次向全市直播我院冠心病PTCA术,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2、2002年7月辽宁电视台向全省直播我院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
3、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直播“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介入治疗”。
4、2003年4月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直播“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管理”。
5、2008年4月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直播“皮球心”,介绍心脏起搏器专题,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6、多次在沈阳电视台《北方名医》栏目、辽宁电视台《直播健康》栏目,以及辽沈晚报、沈阳晚报、时代商报、沈阳日报等报刊上宣传心血管病防病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
7、已培养省内外进修医师400余名,其中介入专科医生99名。其中包括大专院校附属医院、军队医院和省、市级医院科主任50余名。
8、已举办11届北方心血管病诊疗进展研讨会,11期国家继续教育项目“介入心脏病学进展”培训班,2届全国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研讨会,参会的医师代表约2500人次。
9、60余次深入辽宁省14个市、区、县医院及吉林省通化、长春等医院,举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心血管病诊疗进展”义务巡讲,培训基层医生近万人次。
10、一直保持与新加坡、澳大利亚、以色列、日本、印度、泰国、韩国、德国、美国、英国和香港地区心脏中心的友好往来,邀请国内外心血管专家来院讲学及国际间学术交流。每年派出医生出国参加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国内学术会议、进修等。
11、2007年与《辽沈晚报》联合成立“爱心心友会”。
六、学科带头人介绍:邓重信教授、李荣琴教授、李占全教授介绍见专家简历。
七、特色专科简介
心血管内科(7-1)冠心病介入治疗:
心血管内科于1993年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PTCA术,1994年在东北率先开展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1994年与国际同步率先在国内开展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治疗,开通救治AMI病人的绿色通道,医护人员24小时处于值班待命状态,第一时间参与救治,缩短开通梗塞血管时间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者可降低死亡率50%,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我院先后到省内50余所医院指导推广此项技术。2003年11月在国际上率先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缺血性心肌病的探索性研究。为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了新方法。已为上万例次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病人进行了心血管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成功率达95%以上。
心血管内科(7-2)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化学消融治疗:
心血管内科于1997年在亚太地区率先开展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并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带膜支架置入术治疗HOCM合并冠心病。该手术用注射酒精诱发心肌梗死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人类疾病治疗史上也是创新。在此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开展声学造影指导下的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减少了并发症。完成近500个病例,两年以上的随访发现部分患者随时间推移,症状进一步改善,充分肯定了该方法的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完成的病例数量居亚太地区之首,显示该项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先后指导国内50多所医院推广此项技术。我院在该领域贡献突出,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心血管内科(7-3)快速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心血管内科开展介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有15年的临床经验,完成了1300余例的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由于先天性心脏传导通路异常,如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径路造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达到根治;对于快速心律失常引起的房速、房扑、房颤、室速、室早等,通过射频消融术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房颤的根治治疗是心律失常中最尖端的难题,射频消融术隔离肺静脉与心房的电活动,可以根治由此机理产生的心房颤动,2007年开展了三维标测技术治疗心房纤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心血管内科(7-4)缓慢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心血管内科开展起搏器治疗缓慢心律失常已有20年的临床经验,完成了500余台起搏器置入手术。近年来随着起搏器技术和适应症的不断发展,我院的起搏器治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置入起搏器种类由单腔、双腔起搏器逐渐发展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及埋藏式除颤起搏器治疗(ICD)。起搏治疗的理念提倡生理性起搏,提倡起搏模式生理,同时提倡起搏部位生理,在国内较早开展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近年来,生理性起搏病例达到起搏治疗总数的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我院设有辽宁省起搏器随访中心,每周三下午对起搏器术后患者进行个体化的专业随访。
心血管内科(7-5)先心病的介入治疗:
心血管内科于1990年开展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工作。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这类病人在临床上已不多见。我院已开展的技术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房缺、室缺封堵术等,疗效确切,封堵伞选择进口、国产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