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设立1999年,随着业务发展,相继成立了肝病研究室,消化内科研究室,开展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防治各种消化系统疾病、肝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其中肝病研究室在广西名中医贝光明主任医师及我院吴树琪老中医、刘绮副主任医师的关怀、领导下,学科建设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被确立为广西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消化、肝病内科是一支技术力量雄厚,诊疗设备先进,集临床、教学、科研一体的团队。以突出中医及民族医药为特色,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探索了一条肝病、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之路,总结了一套完整的以中医药为主导的肝病及消化疾病诊疗模式;消化内科拥有奥林巴斯V-70等系列电子胃镜、结肠镜及宾得电子胃镜,高频电凝器,氩离子凝固术设备(氩气刀)等先进的诊疗设备;利用以上设备开展无痛胃镜、结肠镜及色素胃肠镜检查、消化道各种异物取出、胃肠道早期肿瘤粘膜下切除术(EMR)、息肉电凝电切术、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结扎术及硬化剂治疗、消化道出血药物喷洒、黏膜下注射止血及氩离子凝固术、钛夹止血、疣状胃炎电凝术等目前区内先进诊疗技术,目前是贺州市唯一系统开展胃肠镜镜下治疗的专科。
消化内科疗操作室2间,设有专用清洗室、中医外治室。2008年以来我科系统开展以艾箱疗法、薄氏腹针、瑶药腧穴贴敷疗法、瑶药膏药脐疗、瑶药药罐、瑶药药浴、穴位埋线、刺络拔罐、自血疗法等为特色的中医及民族医药外治,其疗效显著,在当地享有盛誉。其中《瑶医膏药药罐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瑶医膏药脐疗对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的特色研究获得了广西科技厅及广西中医药管理局的立项支持,《加味大柴胡汤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CRP、TNF-α、IL-6及LHD的影响》获得了广西卫生厅及贺州市科技局立项支持。目前科内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硕士1人,住院医师5名,人才梯队合理。我科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胆囊炎、功能性胃肠病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恶性肿瘤采用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治兼施等特色手段,临床疗效确切,在当地享有盛誉。重点技术及特色建设特色与优势之一:重型肝炎、肝衰竭重型肝炎、肝衰竭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我科每年收治区内外重型肝炎、肝衰竭达30余人次。我科创立了用于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方法——瑶药药浴及自制肝炎散外敷、温肾健脾祛湿宣肺为主的(寒湿型阴黄)退黄方及解毒化瘀为主的(湿热型阳黄)系列方,有效地提高了本病患者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使我科对本病的诊疗达到本市领先水平,在区内亦有一定影响。特色与优势之二:慢性肝炎中药调节免疫、抗病毒、改善症状是目前慢性肝炎治疗的热点。
消化内科目前根据慢性肝炎的特点,灵活运用中药、中成药进行抗病毒、调节免疫、护肝降酶等治疗,配合中药肝区烫熨、夹脊穴串针法及薄氏腹针、艾箱疗法、穴位注射等特色疗法,使慢性肝炎患者治愈、好转率达到93%以上,达区内先进水平。特色与优势之三:肝硬化逆转肝纤维化、阻断肝硬化发展是我科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目前我科总结了用于治疗肝硬化的经验方——升降散加味治疗湿热蕴结型早期肝硬化、阿魏酸钠注射液治疗血瘀水停、脾虚湿盛证型肝硬化腹水,能有效逆转肝纤维化病变,延缓肝硬化的发展,并灵活运用中药“攻”、“补”、“消”的阶段疗法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以真武汤加减为主治疗肝硬化腹水可迅速消退腹水、改善体征,提高患者生存率,获效甚佳。此外,我科对于脂肪肝、急性肝炎、肝癌、癌前病变等病种的诊治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应用温肾健脾软肝法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及胃食管静脉曲张具有丰富经验。特色与优势之四:胃肠息肉及侧向发育型肿瘤胃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已是导致胃肠肿瘤的常见原因,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