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诊疗中心成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经过五十余年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不断地发掘传承祖国医学精华,又积极汲取借鉴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目前已形成了突出中医传统特色、强调治疗预防并重的独特诊疗体系,在中原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发展成为全院乃至全省中医传统疗法的样板科室。科室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理疗科并入针灸科,2008年2月在以针灸、理疗科为基础,又成立了中原地区第一家中医疼痛门诊。全科共有 12个诊室,包括五个专病门诊:疼痛、瘫证一(中风)、瘫证二(面瘫、截瘫)、减肥降脂、疲劳失眠及七个普通门诊,设置床位50余张。科室技术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名,主任医师两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7名,硕士3名,学科带头人赵俐黎主任从师于全国著名针灸权威石学敏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美容分会委员、河南针灸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被邀请到加拿大、欧洲、毛里求斯、澳大利亚、瑞士、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讲学与工作,诊疗水平代表了我省针灸诊疗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科室对外交流广泛,每年接受国外留学生50余名,并与韩国、日本、台湾、瑞士、加拿大等国医疗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针灸诊疗中心在赵俐黎主任带领下,特别注重发掘、整理中医传统医学宝库里的技术奇葩,结合临床实践,近年来发明了“太极阴阳罐”疗法并挖掘、整理、创新了“火龙灸”疗法。“火龙灸”融合了艾灸、药物经皮吸收、推拿、指针等综合疗法的精华,是一种全新的灸疗方法。克服了传统艾灸治疗范围小、力量弱、有过多烟火污染等缺点,对于亚健康阳虚体质者和各种风寒湿痹具有显著的疗效,受到针灸界的关注。2012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4套《中华医药》栏目播出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迄今已为超过3000例阳虚和风寒湿痹患者减轻了痛苦。科室结合亚健康疲劳失眠人群的特点,创立的“阴阳太极罐法”,融合了拔罐、刮痧、推拿、精油、音乐等疗法,可有效的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消除疲劳、失眠等身体不适,该疗法在河南省中医行业技术比武中曾荣获第一名。
针灸诊疗中心数十年来,运用传统疗法针刺、艾灸、刺血拔罐、快速复位、指针推拿、穴位注射、腹针、浮针、小针刀等方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又引进超激光、多功能电动拔罐机、红外线、直流电、超短波、中频脉冲、离子导入等理疗方法及神经阻滞术、骶管阻滞术等现代技术,治疗手段更为多样化,为疼痛患者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最佳方案。科室提出了“急性期快速止痛,缓解期辩证调治”的综合治疗策略,善于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痛症,止痛迅速、疗程较短,克服了单一疗法的缺陷;而且重视原发病的辩证治疗,从而标本兼治,疗效持久、巩固。其治疗范围包括:急慢性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各种关节痛、软组织疼痛、头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疼痛、神经损伤后疼痛、肋间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神经痛、牙痛、痛经、癌性疼痛等。科室于2008年被推选为河南省针灸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赵俐黎主任当选为主任委员。
针灸诊疗中心治疗各种瘫证(面瘫、偏瘫、截瘫),是该科的一大特色。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瘫,采用针灸、拔罐、放血、穴位注射等方法,效果显著。对于中风偏瘫,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早期运用“醒脑开窍法”,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康复期提出了“五脏六腑皆可致瘫”的理论,对于各种瘫证采用辩证辨经应用五输穴治疗,并且采用体针、电针、头针、指针、腹针、穴位注射、功能锻炼等综合方法,大大提高了康复效果,体现中医康复的优势。
针灸诊疗中心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特别强调疾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防复”。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冬病夏治”疗法,经过近40年的改进和发展,现已形成外敷“止嗽散”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等)、外敷“寒痹通”防治关节肌肉疼痛性疾病、外敷“胃痛宁”防治虚寒型胃痛三个系列。该疗法被验证具有减轻病情,控制疾病发展,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多重作用。目前“三伏贴”、“三九灸”,已享誉全国,每年治疗人数可达2万人次。
针灸诊疗中心近年来针对肥胖超重人群,该科成立了降脂减肥专病门诊,应用体针、耳针、穴位埋线等方法辨证施针,可有效减轻体重、健美形体、降脂降粘、预防代谢性疾病。
针灸诊疗中心注意发掘祖国传统疗法的优势,近几年在应用针灸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小儿遗尿、痛经、女子卵泡不破等疑难杂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探索,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有效率和治愈率远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这些技术也正在推广应用。针灸科全体人员不断进取,锐意开拓,蓬勃发展,在中原地区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