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体腔循环灌注热化疗系统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报告-李伟

李伟
李伟

副主任医师 肿瘤科

许昌市中心医院

三级
极速问诊

我们自2009年10月以来应用体腔循环灌注热化疗系统并腔内注药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治疗原理

根据肿瘤和人体正常细胞对温度敏感性的差别和其含水量、血流量等生物学特征的不同,采用肿瘤热疗原理,利用体外循环灌注热化疗系统的感应式非接触加热装置,将治疗液加热到治疗温度,通过动力循环泵将其导入体腔,并在治疗时间内(如60分钟)保持有效治疗温度,以充分发挥热杀伤机制;对广泛种植在浆膜上的转移癌细胞进行热清扫,并根据热疗后癌细胞代谢障碍及遗传物质损伤等特点加入具有热增敏作用的化疗药物,促使癌细胞停止分裂,消除引发癌性积液的病灶,使浆膜得到快速恢复,达到有效治疗癌性积液的目的。

1.2 治疗方法

体外循环灌注系统一次性使用。患者胸腔取坐位或腹腔仰卧位,经B超体表定位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2%利多卡因2-4ml局麻,将带空心管的穿刺针沿穿刺点进针,确定进入胸腔或腹腔,连接体外循环灌注系统置入胸膜腔或腹膜腔内,作为进水口。同时选离第一个穿刺点相对较远位置行B超定位做为出水口。如有积液进行胸腹水置换,行物理廓清。如无积液进行胸腹腔灌注,一般灌注生理盐水1000~2500ml, 以患者有胀感为标准。进行体外循环灌注热化疗.腹腔平均温度43度, 循环时间40~60分钟。同时循环灌注系统注入化疗药物及生物免疫调节剂,结束后化疗药物行腹腔保留化疗24小时。中枢止吐药物静脉点滴。用药间隔每周2~3次,平均住院时间10天。

1.3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预计生存超过3个月,KPS评分大于60分,治疗病人均为住院病人且病人全部签定治疗同意书。共治疗 22例患者(70次),其中男性 9例,女性13 例,中位平均年龄56 岁。均经病理检查诊断证实,经B超、胸片、胸腹部CT明确恶性胸腔积液9次(其中原发性肺癌8次,卵巢癌1次)。确诊恶性腹腔积液61次(胃癌贲门19次,卵巢11次,胆囊癌23次,膀胱癌2次,食道癌1次,乳腺癌肝转移3次,恶性腹水癌2次)。

1.4 疗效判定

采用上海肿瘤协作组晚期肿瘤恶性积液判定标准,显效即治疗后恶性积液完全吸收、消失,胸片、胸部CT和B超检查未见有恶性积液,保持30天以上者;有效即为治疗恶性积液减少二分之一,症状改善,结合临床、胸片、B超检查证实有效维持30天以上者;治疗后恶性积液继续迅速产生或恶性胸积液减少二分之一以下者,治疗30天内须再次引流者为无效。

2 结果:

22例(胸腔积液9次,腹腔积液61例)患者,显效57.1% (40/70),有效 38.6%(27/70 ),总有效率95.7%(67/70 )。无效4.3%(3/70)。留置一侧导管时间1-2周,不影响正常休息及生活,其中2例有轻度不适感,1例患者有发烧、胸痛外,未见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损害。其余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穿刺口无1例种植转移、感染。

3 结论:

彻底排尽恶性胸腹腔积液是治疗恶性胸腹水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排尽胸腹水后胸腹腔内注药是治疗恶性胸腹水的常用方法。常规的穿刺抽液,由于每次抽液量受限,需反复抽吸,且抽液不彻底,在胸腹腔残留胸腹水较多时注药,胸腹腔药物浓度低,定会影响疗效;另外反复的胸腹穿不仅造成患者痛苦,还容易造成包裹性积液、气胸腹、血胸腹、皮下癌细胞种植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增多。该方法治疗机制有:热杀伤、去纤维素、物理廓清、热生物膜修补、化疗曾敏。

具有六大优势:1增强化疗敏感性,使化疗药物更容易进入癌细胞;2减轻机体;3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功能;4消除和缓解癌症引起的疼痛,缓解率高达90%;5有效杀灭转移的癌细胞,提高术后生存率;6预防和控制癌症转移。具有操作简便、穿刺危险性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且减轻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同时减少因多次穿刺而导致的感染、癌细胞种植,从而达到控制恶性胸腹腔积液的目的。尤其适合老年和恶病质患者。

22例患者(70次)显效57.1% (40/70),有效 38.6%(27/70 ),总有效率95.7%(67/70 )。明显优于传统胸腹腔穿刺组36.37%。体腔循环灌注热化疗系统,减少胸腹腔积液引流过程中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死亡率,增加了使用安全性,对患者的长期生存/生活质量明显提过且又实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结论:体腔循环灌注热化疗系统联合化疗药物及生物免疫调节剂等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是一种疗效可靠、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的方法积液的病灶,使浆膜得到快速恢复,达到有效治疗癌性积液。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