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氮冷冻配合微波治疗面部鲜红斑痣一例

贾洁
贾洁

副主任医师 皮肤科

极速问诊

液氮冷冻配合微波治疗面部鲜红斑痣一例

河南新郑市第二人民医院 贾洁

鲜红斑痣又称葡萄酒色斑,是一种皮肤浅表血管丛进行性扩张的先天性疾病,出生后即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扩展,色也逐渐加深,皮损为淡红色或红葡萄酒色斑块,压之退色,单发或多发,形状不规则,表面一般光滑,但部分也可呈结节状或疣状增生,多见于枕部、鼻梁部、前额眉间或四肢一侧,严重影响了整体美观,给人体精神造成很大的压力,我院采取液氮冷冻配合微波分次治疗一例鲜红斑痣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4岁,面部左前额眉毛处至左眼眼睑处有一条索状酒红色斑块,长径4.4Cm,宽1.6Cm,压之退色,表面光滑,触之较松软,出生后就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因无任何自觉症状,未予诊治。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及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排除瘢痕体质。根据患者要求本院采取液氮冷冻配合微波治疗仪分次治疗病灶。

2手术方法

2.1术前准备 患者常规检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乙肝丙肝病毒,HIV等项目,患者避开月经期,术前两天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心情开朗。

2.2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患处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医用敷膜包封,60分钟后,清理用药区域,使治疗区域彻底干燥。采用微波治疗仪60-70W,单极探针,对准病灶部位进行点灼,以皮疹和基底部发白为度,先点灼一部分皮疹,余下的采用下次分批治疗。术毕无须创面处理,观察创面有无持续性渗血,如有可采用微波做止血处理。术后嘱患者保持创面干燥清洁,如有渗出,可用1:5000呋喃西林液湿敷患处,避免日晒,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醋和酱油等容易着色的食品。术后3天,创面结痂变干,1周后,痂皮开始陆续脱落,长出部分新鲜肉芽皮肤,病变皮肤颜色明显变淡,遗留大约长2Cm,宽0.5cm皮损病灶。于2周后采用液氮冷冻进行第二次治疗;

患处采取消毒铺巾,暴露治疗病灶,无需麻醉,采用按病变部位的大小,选择适当的冷冻头将其放入液氮冷冻液桶中降温约2分钟左右,用冷冻头在病变部位上逐一点冻,如此反复直至将皮肤冻成霜白色为止,每一次约2-3秒钟。使该处的异常细胞冻死、结痂、最后脱落而代之以新生的正常皮肤细胞,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有轻微疼痛不适,术后数小时,患处水肿起疱,6-7天,结痂干燥,9-10天痂皮开始脱落。痂皮脱落时,病变组织即随之去除,一般不留疤痕;液氮冷冻治疗后,创面要保持清洁、干燥,一周内不能沾水,以防感染,暂不吃刺激性食物(如烟、酒、辣椒等)和色素过深的食物(如酱油、咖啡等)。让结痂自然脱落,不能用手抓、撕,或者擦洗,以防引起冷冻部位出血,影响冷冻美容的效果。保护创面,不要自行弄破水疱或剥痂,否则易引起细菌感染,如果水疱较大、胀痛不适,应在医院在无菌操作下抽出疱液,保全疱面,待其自然脱落。冷冻治疗四周后,病灶大部分皮肤变平,红班消退,新生皮肤呈现淡红,有局部小块的色素脱失,留有约0.5×0.3Cm的范围没有消退,于三周后再次冷冻治疗并恢复。

3讨论

液氮冷冻治疗是医院皮肤科和美容院常用的一种物理疗法,是利用低温作用于病变组织——皮损,使病变组织坏死、脱落,以达到治疗美容的目的。冷冻美容所用的制冷剂为液氮,它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燃,也不易爆炸,透明的液体,温度约为-196℃。其治疗美容的主要机理为骤然降温,使组织细胞内外形成冰晶,结构破坏而裂解;同时低温使细胞脱水、电解质浓缩、酸碱度改变、蛋白质变性、细胞代谢而死亡。

液氮冷冻治疗在皮肤美容方面主要治疗血管瘤、疣、色素病等,如采用手术治疗,疤痕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后遗性缺陷,而冷冻治疗却不会出现这些情况。因此液氮冷冻在医院临床各科室能够代替手术,安全无毒,无害痛苦少,不损害健康组织,恢复效果较满意。

微波治疗是将微波能集中照射到病变组织部位,被人体软组织吸收。由于微波是高频电磁场,它可以穿透入人体组织内部,因此这种生物效应不仅局限在人体表皮产生,而在被照射到的全部组织上从表皮到深部同时产生上述微波生物效应,表现出局部组织温度上升,导致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局部营养等一系列生物学作用。微波在伤口愈合治疗中可加速伤口部位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提高组织再生能力。通过动物实验、病理分析及大量临床验证表明,在促进伤口愈合、软组织损伤等临床治疗中有消炎、缓解疼痛和促进水肿液吸收作用。微波对微生物细菌有杀伤作用,因此在外伤伤口愈合治疗中有降低感染率效果。微波适用范围广,能治疗多种疾病,治疗中无痛苦、无创伤、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具有消炎、活血、止痛之功效。

采用液氮冷冻配合微波分次治疗面部鲜红斑痣,加强了皮肤表面蛋白质的变性,促进了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了伤口愈合和表皮再生,防止了疾病的复发,此方法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朱学骏.实用皮肤性病治疗学[M].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8:483.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