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预防心房颤动栓塞事件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张海波
张海波

主任医师 心脏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心房颤动(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Rotterdam Study研究报告:每个人一生中罹患房颤的机会高达25%[1]。张澍等[2]调查发现中国35岁以上人群男女年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0.74%、0.72%,其中60岁以上人群为1.83%、1.92%,呈现出随年龄增长显著增高的趋势。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Wolf 等[3]在 Framingham 研究中发现,房颤是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房颤引发的栓塞事件随年龄显著增高:50-59岁发生率1.5%,70-79岁为9.9%,80-89岁高达23.5%,其中50%为脑栓塞。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90%的心源性血栓来自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LAA),患者发生栓塞风险是健康人群的5.6倍,而风湿性房颤患者为17.6倍[4]。因此,对左心耳进行干预防止栓塞事件意义重大。

1.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左心耳来自胚胎发育第4周时期原始左心房左壁,呈狭长、弯曲的管状形态,有一狭窄的尖顶部,正常形态大多呈楔形,少数呈三角形。

左心耳血栓形成影响因素:(1)左心耳缘有较深的锯齿状切迹,且有丰富的梳状肌及肌小梁,表面不凹凸不平,易使血流产生漩涡和流速减慢(2)房颤时心房和心耳失去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功能, 血液正常充盈和排空受到影响, 导致局部血流淤滞,易形成血栓。(3)在房颤转复窦性心律时,左房和左心耳存在顿抑现象,仍有可能形成血栓。(4)心内膜损伤, 使血栓更易于附着,也是血栓形成的一个因素。高血压、高龄等因素所造成的左心耳内膜纤维化也可能参与血栓形成[5]。(5)心房压力增高,刺激心房利钠肽(ANP)的分泌,促进机体排水、排钠,使血液浓缩,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6]。

2.抗凝药物在预防栓塞事件中的应用

2.1华法林

华法林的应用有已50多年历史,目前仍然是预防房颤栓塞并发症的标准用药。Agarwal等[7]对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发现,华法林治疗组非瓣膜性房颤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66%。按CHADS2评分等级分类:低危组(≤1分)0.89%/年,中危组(=2分)1.43%/年,高危组(≥3分)2.50%/年。与安慰剂组相比,华法林治疗组脑栓塞风险降低62%,死亡风险降低25%,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0%-3.04%/年。虽然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得到一致认可,但治疗窗较窄,易受饮食及药物影响,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其临床应用率较低;更有部分患者因存在禁忌症,无法应用。

2.2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

临床研究已表明NOACs预防卒中的作用不劣于华法林,且更安全、耐受性较好。其代表药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Dabigatran) 及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与阿哌沙班。

RE-LY研究[8]结果显示房颤患者服用达比加群110mg bid,脑栓塞或全身栓塞发生率与华法林组无明显差异,严重出血发生率降低0.65%/年;服用达比加群150mg bid,脑栓塞或全身栓塞发病率较服用华法林降低0.58%/年,而严重出血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研究发现达比加群在年龄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