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医患互信30年成就“奇迹病例”

孟自力
孟自力

主任医师 心血管外科

河北省胸科医院

三级
极速问诊

本报讯 (记者高 翔 通讯员陈 菁)从4岁开始,36岁的袁先生至今共接受过12次手术。手术之于他不仅是治病,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他几乎将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手术视为“回家看看”,这种特殊的感情牵绊使得他成为一个“奇迹病例”。

袁先生是湖北省黄冈市人,4岁那年横遭车祸,骨盆骨折、后尿道断裂,引起尿道狭窄,无法排尿,他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受了第一次手术。该院泌尿外科教授郑新民是主刀医生,曾私下对袁先生的父亲交代,孩子病情很严重,尿道狭窄需要不断扩张治疗,根据以往经验,肯定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婚姻和生育。果如郑新民所言,从4岁直到18岁,袁先生一直在中南医院做扩张手术,共计11次。

近日,袁先生在病床上回忆说,幼时父母工作繁忙,每次发病将自己送到武汉后就托付给当时的护士长沙锡梅,然后匆忙回去工作。一般当晚郑新民就做急诊手术,都是由沙护士长代签手术同意书。术后,沙护士长还会从家里带好饭、好菜给他调养身体。

郑新民说,正是患方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使得医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他的“放胆”治疗下,袁先生的病情趋于稳定,18岁以后在黄冈市继续 治疗,并顺利结婚生子。但这些年来,袁家一直和中南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保持联系,每次到武汉都登门拜访,袁先生的儿子出生时他还专程送来照片,分享喜悦。

10月19日,袁先生因尿道无法扩张,再次住进中南医院泌尿外科,于10月25日接受尿道狭窄等离子电切术。手术很成功,现恢复良好,即将出院。这次住院之前,他专程去沙护士长家拜访。

郑新民感慨,袁先生的这种情况如今几乎不可想象。现在,医患之间互相猜忌,彼此伤害,负面消息不断,反过来又助长了彼此的对立情绪。“但我作为一名老医 务工作者,有责任证明医患双方曾经有过美好岁月。”作为湖北省医学会副会长,郑新民呼吁,病人请多给医生一份信任,相信他们的医德医术,第一受益人将是病 人自己。

短评

信任永远是一剂良药

32年,12次手术。持续的精心治疗创造了一个“奇迹病例”。任何奇迹的发生都是有条件的,在这个故事里,成就奇迹的关键元素正是医患之间弥足珍贵的信任。

医患关系比较特殊,要使各种治疗得以顺利进行,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信任。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医患双方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都在不断提高,互信则会推 动双方共有的期望变成现实。相反,如果患者处处怀疑医生,对医生和医学精神缺乏必要的尊重,医生时时提防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步步惊心,甚至为了避免医疗风 险而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防卫性医疗行为,那么医患携手共战疾病也就无从谈起。

建立并保持信任是医患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医务 人员应通过优良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及与患者有效的沟通,赢得患者的信任,患者则需相信医生并敢于托付,尤其在经历漫长的治疗过程时,这份信任要经得起时间 的考验。“奇迹病例”的出现,也正是得益于这份医患双方不懈经营的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 无形的资源可以转化为有形的财富。互信才能双赢,在医患之间尤其如此。当下,“八毛门”、“录音门”等医患相互猜忌的标本被舆论频频放大,但并不能据此以 偏概全,认为医患间的信任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事实上,在现实的日常医疗活动中,医患间的信任依然是主流。但对极端事件的过度放大,也的确容易动摇医患 间信任的基础,使医患双方都置身于一个充满风险的医疗环境之中。在这种时候,“信任比黄金更重要”。相比于高超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设施设备,信任永远是一 剂良药。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