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专家教你五招远离慢性疲劳

赵志付
赵志付

主任医师 心身医学科

广安门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专家教你五招远离慢性疲劳》刊载于《北京电视周刊》2014年第17期健康版

专家教你五招远离慢性疲劳

长期透支健康易致慢性疲劳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因长时间体力尤其是脑力过度疲劳,同时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的以慢性持久或反复发作的疲劳,它在临床上表现为睡眠质量差,如经常失眠多梦、记忆力明显减退、脱发或头发早白、认知功能下降,而且经常感到腰酸背痛、头晕头痛等,这种疲劳属于重度精神性的疲劳,是充分休息后仍然得不到缓解的疲劳。近年研究表明,此类病人有自身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某些物质缺乏等诸多异常,多与生活节奏快、生活不规律、工作学习压力大、长期抑郁、追逐名利、缺乏自我保健知识等有关。国外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明显异常,确实属于疾病,1988年被美国疾控中心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亚健康是慢性疲劳综合征信号

亚健康和慢性疲劳综合征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出现亚健康是导致慢性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它在医学上尚无严格的定义。亚健康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最明显的不同是,后者有冷漠、空虚、孤独、无望、无助和轻率等表现。从慢性疲劳征的具体表现来看,可分为脑力疲劳、心理疲劳和混合性疲劳。

脑力疲劳:因为脑力活动持续时间过久,也会产生疲劳。比如当我们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过久时,会感到头昏脑涨,记忆力下降,思维变得迟钝,这就是脑力疲劳。

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也称为精神疲劳或心因性疲劳。它与脑力疲劳不同,不是发生在劳动或学习进行之中,而常常是在刚刚开始工作甚至还没开始时就显得很累,且对劳动或学习失去兴趣,严重者会感到厌烦。如有些人刚上班,还没工作就觉得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甚至心烦意乱。刚一拿起书,就觉得头昏、厌倦、打不起精神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心理疲劳。所以,心理疲劳的人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愿意做。

混合性疲劳:混合性疲劳又名综合性疲劳,是几种疲劳同时存在。最常见的体力疲劳与脑力疲劳并存、脑力疲劳与心理疲劳并存。当然,体力疲劳可与心理疲劳并存。其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因此,消除这种疲劳不能靠一种方法,而是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性的方法。

疲劳时间长应及时就诊

虽说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但往往一遇到自己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很多人则是“能扛就扛”,总以为稍事休息一下就会好。其实,因为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学习负担沉重等原因,一些人时常会感到十分疲劳,一般情况下,自感疲劳的病人几天或一周后体力即可恢复。但如过疲劳时间超过一个月,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应当认为是持续疲劳,对此,不要再拖延时间,应到医院及时就诊,这样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家人负责。

五招让自己远离慢性疲劳

要想远离慢性疲劳,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有张有弛,心神愉快,慢性疲劳综合征就可以预防。

第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规律地生活、工作、学习、饮食、睡眠、运动等。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特别是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要学会自我减压,保持身心愉悦、健康。就可逐渐恢复到健康状态。但因为慢性疲劳是日积月累的疾病,因而治疗时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信心,并积极主动配合医生,定期随诊。

第二,储蓄健康,重视自我保健。做到大病懂预防,小病懂自治,无病会养生。实事求是地进行保健活动。

第三,做到劳逸结合。如果只会工作而不会休息,身体健康就很难保证。加强身体锻炼,强健体魄,可有效防止疲劳的发生。合理饮食,实现多样化、均衡化营养,以消除疲劳。

第四,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遇到外源性精神刺激时,要尽量控制情绪,保持平衡心态,并在短时间内将其宣泄、化解,尽量保持“无忧、无虑、无愁”的心态。节制欲望,不求名求利,只有节欲有度才能减轻痛苦、除疾。

第五,加强身体锻炼,强健体魄,可有效防止疲劳的发生。适度运动可舒缓压力和减轻疲劳,因为运动可活动筋骨,使平时较少活动的肌肉得以松弛,对于消除局部疲劳有效用。

总之,慢性疲劳综合征不是“一日之寒”,因此,平时就要注意预防积劳成疾,在发现自己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去看医生,如果慢性疲劳跟心理和精神因素有关,还应接受心理辅导,配合医生的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使自己早日康复。(红岩 文)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