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针灸治疗阴吹

典型病例 2015-08-14
洪杰
洪杰

主任医师 针灸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针灸治疗阴吹

【概述】

阴吹指妇女阴户中时时排气,籁籁有声,状如矢气者.

本症首载于汉代《金匮要略》.仲景云:"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嵛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阴吹"中引《医学顾问大全》云:"谷气不能上升清道,复不能循经下走后阴,阴阳乖僻,遂使阴户出声,如谷道转气状,是为阴吹病".

【常见证候】

(1)胃燥津亏:阴吹籁籁有声,口燥咽干,大便燥结,腹部胀满,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气虚:阴吹声音低沉,时断时续,时甚时微,头晕神疲,四肢乏力,气短懒言,胃脘痞闷,或有小腹坠胀,面色咣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3)痰湿:阴吹如转矢气,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味,胸闷脘痞,口腻痰多,心悸气短,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

(4)气郁:阴吹有声,时轻时重,精神忧郁,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少腹作胀,嗳气食少,时欲叹息,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或弦涩.

【症状分析与鉴别】

(1)胃燥津亏阴吹与气郁阴吹:两者病因病机各不相同.胃燥津亏阴吹,是由素体阳盛,或外感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热盛灼津,致阳明阴液不足,胃燥便坚,谷道欠通,腹部胀满,谷气反其常道,逼走前阴而致阴吹籁籁有声.气郁阴吹,是因素性抑郁,或暴怒伤肝,肝气不舒,气机紊乱,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常, 谷气不循常道,从前阴而出,故令阴吹有声,时轻时重.辨证要点:胃燥津亏阴吹是由胃热肠结灼伤津液而致,故见口燥咽干,大便燥结,腹部胀满,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肠胃燥热之症.而气郁阴吹是肝气不舒,气机紊乱,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故可见精神忧郁,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少腹作胀,嗳气食少,时欲叹息,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或弦涩等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症.

(2)气虚阴吹与痰湿阴吹:前者属虚证,后者属虚中夹实证.气虚阴吹,是由多产或素体虚弱,或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气血大虚,致巾气下陷,运行无力,腑气不循常道,从前阴而出,而致阴吹.其声音低沉,时断时续,时甚时微.痰湿阴吹,是因素体肥胖,痰湿内盛,或过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脾胃虚弱,素有痰饮蓄积中焦,阻于谷道,腑气不循常道从前阴而出,而致阴吹.辨证要点:气虚阴吹,头晕神疲,四肢乏力,气短懒言,胃脘痞闷,或有小腹坠胀,面色咣白,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之征.痰湿阴吹可见胸闷脘痞,口腻痰多,心悸气短,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等痰湿内停之征.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曲骨、气海、三阴交.

配穴:腑气不同加天枢、大肠俞;气虚下陷加中脘、足三里;痰湿者加丰隆;气郁加太冲.

操作:根据虚补、实泻原则操作.虚证者亦叮采用灸法治疗.

方义:曲骨为阴部近部取穴,可疏调局部气血而治疗本症.气海主一身之气条畅气机,故可取之.三阴交调理三阴,疏通经络.天枢、大肠俞清泻肠腑热邪而通便;中脘、足三里健脾胃补中气;中脘、足三里健脾胃补中气;丰隆祛痰湿;太冲疏肝解郁.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针灸正宗》金针实验录:阴吹症……惟针法之治,其效尤捷,刺会阴、归来,使阴户之气无阻滞之地,其病若失.

【洪教授医案】

洪杰针刺治疗阴吹验案

患者,女,26岁.因阴道矢气1年余于1996年4月15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开始出现前阴矢气,时断时续,头昏头痛,腰疫腿软.曾服用中两药治疗(药物未详),未效.患者诉前阴矢气,时断时续,遇劳则甚,头昏头痛,腰痰腿软,四肢乏力,下腹坠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脉症合参,诊断为阴吹 (脾肾两虚、中气下陷型).遂以调理脾胃、补肾、益气升清治之.取穴:合谷、足三里、肾俞、三阴交、阴陵泉、百会.针刺方法:以上诸穴均取单侧,针刺得气后,采用捻转补法,行针后患者述针感从合谷上行传达肩斗,从足三里上行传达胃区.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4月17日二诊时患者诉阴吹次数减少,腰瘦腿软,头昏头痛等症明显减轻.按上方继续治疗3次而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

阴吹之形成,多遵仲景之说,以大便燥结,阳明腑气难循常道而行,逼走前阴所致.中医药治疗本病,之所以疗效满意,关键是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观点和方法确有极高的指导临床实践价值.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