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脂溢性皮炎的小常识及治疗

王俊志
王俊志

副主任医师 皮肤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病因

1、饮食太过肥甘油腻,食糖、脂肪过多、饮酒、过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内分泌功能失调、消化功能失常。

2、痤疮。青春期寻常痤疮或成人痘(毒性痤疮)没及时根治、或治疗不当,都会造成脂溢性皮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王俊志

3、护理不当、滥用护肤品伤害了皮肤本身的水油均衡机能,皮肤水油代谢紊乱了。健康皮肤表面的PH值约为5.2-5.5,不利于细菌生长。因为化学物质的侵袭(化妆品、护肤品、烫染剂)、皮脂分泌增加和化学成分的改变,因而抑制细菌效果降低,使存在于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如葡萄球菌,马拉色糠疹菌及链球菌等,大量繁殖,侵犯皮肤而致病。

5、代谢障碍、遗传因素、维生素B族缺乏以及物理、化学刺激,很是经常搔抓或用碱性洗涤用品等均可加重脂溢性皮炎的发作。

6、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细菌感染。在皮脂溢出过多的基础上,脂溢性皮炎可继发真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细菌(痤疮丙酸菌)感染,并发痤疮症状;还可继发对真菌、细菌的过敏反应,自身的免疫反应还可继发湿疹样病变与播散性脂溢性皮炎的发生。

7、与性腺分泌紊乱有关,为雄激素分泌亢进所致。除此以外,如女性经期综合症等。有的以为有可能与免疫、遗传、激素、神经和环境因素有关。

临床变现

1.典型皮损为边缘清楚的暗黄红色斑、斑片或斑丘疹,表面被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由于病变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略有差别;

2.皮疹好发于头皮、眉部、眼睑、鼻及两旁、耳后、颈、前胸及上背部肩胛间区、腋窝、腹股沟、脐窝等皮脂腺分布较丰富部位;面部损害多见于鼻翼、鼻唇沟和眉弓,有淡红色斑,覆以油腻性黄色鳞屑,常满面油光。胸部、肩胛部,初为小的红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腻性鳞屑,以后渐成为中央具有细鳞屑,边缘有暗红色丘疹及较大的油腻性的环状斑片。皱褶部多见于腋窝、乳房下、脐部和腹股沟等,为境界清楚的红斑、屑少,湿润,常伴为糜烂、渗出。多见于30岁至50岁,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

3.自觉症状为不同程度的瘙痒;

4.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生后第1个月,皮损多在头皮、额部、眉间及双颊部,为溢出性红色斑片,上有黄痂。

5、成人一般脂溢性皮炎表现:油性也有是干性或者混合性,瘙痒。脱屑等皮肤表面症状表现,红斑较明

中医分型

第一种:肺经风热型     春季气温不稳定,时冷时热,风沙较大,各种致病因素蓄势待发,而人体内部脏腑经过隆冬的沉淀,阳气逐渐上升,从解剖角度讲,肺脏贵为五脏六腑最上面,易受邪气侵袭。 症状:常表现为肺经风热证,除了面部皮肤出现密集小丘疹或红色斑疹斑片,被覆细碎白屑外,还常见瘙痒显著,口干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症状。 第二种:肠胃湿热型     现如今,由于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饮食结构过于油腻、辛辣、厚味,再加上不节制酒水、饮料等,长期以来就会出现肠胃功能紊乱,即肠胃运化失常,导致生湿生热,蕴积起来。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胃湿热之邪必上犯肺脏,此时,若外感风邪,则发病使然。 症状:面部皮肤出现油脂溢出,潮红,被覆油腻鳞屑,瘙痒,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第三种:脾虚湿困型     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工作压力的加大,使人们经常感到疲乏、倦怠、乏力,久而久之,过劳及思虑过度会导致脾脏的运化功能失调,使进入人体的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产生湿邪困于肠胃间,日久生热,再进一步演变而发病。 症状:面部皮肤表现出红斑较淡或黄,鳞屑灰白,瘙痒不甚明显,病势也较缓慢,大便溏泄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第四种:血虚风燥型     面部脂溢性皮炎若反复发作,会导致肌表风邪郁久,耗伤阴血;或者长久心情郁闷,也会导致肝火引动肝风,耗伤阴血;而血虚阴伤,肌肤失养,则易生风化燥,病势缠绵不愈。 症状:面部皮肤会出现干燥无光泽,有糠秕状鳞屑,常见有脱发

治疗

中药治疗脂溢性皮炎有一定疗效,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皮脂排出过多,在皮肤上堆积,在堆积处出现慢性皮肤炎症,则称为脂溢性皮炎。中药治疗脂溢性皮炎方剂:

脂溢性皮炎方剂1:苦参、黄柏、明矾、蛇床子各15克,硫黄5克。

制用法:水煎。外洗患处。

脂溢性皮炎方剂2:当归、黄蜡各25克,紫草50克,麻油200克。

制用法:将当归、紫草与麻油同熬,药枯滤清去药渣。将油加热入黄蜡,化尽,待冷后外擦患处,每日1-2次。

脂溢性皮炎方剂3:苦参90克,野菊花15克,白鲜皮9克。制用法:水煎。取液外洗患处。

脂溢性皮炎方剂4:王不留行、香白芷各等份。制用法:研为细末。外撒患处。

脂溢性皮炎方剂5:生大黄(研末)100克,冰片20克,食醋250克。

制用法:将上药放入密封瓶中浸泡7天,待变成深棕色后方可应用。先用75%酒精消毒患处,再涂药液,每日3-4次。

脂溢性皮炎方剂6:野菊、生地、赤石脂各15克,牛蒡子、丹皮各10克,荆芥、防风各9克,生苡仁30克,白矾12克,甘草6克。制用法:水煎服。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