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妊娠期妇女的血液有何变化

李君
李君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廊坊市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妊娠期妇女由于代谢水平增加,胎儿胎盘需要充足的血液灌注,所以孕妇的血容量代偿性增加,从而使血浆容积增多,红细胞体积增大,血液呈现一种稀释状态,血色素降到较低水平。有些孕妇妊娠由于反应较重,进食明显减少,不能摄入足量的营养,使铁、叶酸、维生素B12等一些必需的造血原料缺乏,而妊娠期造血原料的需求是增加的,这种需求增加与原料不足的矛盾冲突的结果就是导致孕妇贫血。

妊娠期可能并发哪些血液病?

1. 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减少甚至耗尽时所发生的贫血。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慢性失血及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者。

2. 叶酸或(和)维生素B12缺乏所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系由于某些妊娠妇女偏食、营养不足、慢性胃肠疾患等原因引起叶酸,VitB12缺乏,或机体对叶酸、Vit B12需求过盛或吸收障碍,最终导致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的特殊类型的增生性贫血。

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妊娠期妇女凝血因子含量增高,血小板功能增强,孕妇多处于高凝状态,妊娠28周后,可能有大量的羊水、胎膜、胎盘等胎儿成分进入母体,促成本病的发生。某些病理妊娠如:胎盘早剥、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死胎滞留、羊水栓塞、流产等也是易引起本病的危险因素。

4. 血管栓塞性疾病: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妊娠晚期,子宫体显著增大,增加腹腔内压,身体行动不便,使下肢血液回流缓慢,可促使血管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本病多发生在产褥期,据报道,产褥期血栓病的发生率比非产褥期高39倍。

5. 妊娠再障:某些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在分娩或流产后,贫血可自行缓解,再次妊娠后又重新发病,称为妊娠再障。

6.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病是一种微血栓性出血综合征,临床上有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症状、肾脏损伤和发热等特异性的“五联征。本病并非妊娠期专有,但在妊娠时发生率较高,说明妊娠是本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7.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指在妊娠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多数在50~70×109/L(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无出血等临床表现,多在分娩后30天内恢复正常,第二次妊娠时再次出现与上次妊娠时相近的血小板水平。本病一般不需治疗,仅密切观察即可。

此外,妊娠期还可并发症HELLP综合征、胎儿-母亲间输血综合征、胎儿间输血综合症、产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等疾患,均应高度警惕。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