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概述

成雪
成雪

血液科

开滦总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血常规中有一项指标血小板(PLT),它是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在血液中属于最小的细胞,它的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当血管破裂时,血小板会在血管破裂处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并且释放收缩血管物质,最终起到止血作用。故显而易见,一旦血小板减少时,将会引起出血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出血(皮肤青紫、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黏膜出血)、胃肠道出血(呕血、便血)、泌尿系出血(血尿)、脑出血、女性月经量增多等。血小板减少,一旦出现出血,尤其是内脏出血,甚至是致命的,故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及时治疗。下面我们将阐述血小板减少原因及诊治。 一、假性血小板减少:对于无意间体检发现血小板显著减少,而临床上又无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出血症状时,应该首先考虑假性血小板减少。所谓“假性血小板减少”是由于操作不当、个人体质EDTA-不敏感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不可避免地计算失误所引起,病因主要有EDTA-诱发凝集、冷凝集素及血小板-白细胞玫瑰花结出现。这种情况所致血小板减少,可换用“肝素抗凝剂”采血管或可采用手工血小板计数复检。 二、真性血小板减少:主要包括血小板生成减少、分布异常及破坏增加所致。 1、血小板生成减少: (1)骨髓损伤所致血小板减少: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建议血液科就诊行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基因、染色体及免疫分型等检查明确分型,对症支持、正规化疗、骨髓移植术治疗;②骨髓抑制:如“射线、化疗、放疗、酒精过量、药物(烷化剂,氯霉素,抗代谢药,噻嗪类利尿剂)”,建议尽量避免接触以上这些物质,血小板可能会逐渐恢复;③病毒感染:如“丙肝病毒、乙肝病毒、风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建议针对性抗病毒、抗幽门螺杆菌治疗;④骨髓浸润:如“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髓”,建议治疗原发肿瘤,对症支持治疗,一般生存期短,预后差。(2)先天性遗传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比如:Wiskott-Allrich综合征,对脾切除有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此类患者于青春期一般可自行缓解;Fanconi贫血,此类疾病除骨髓异基因移植外,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3)营养缺乏所致血小板减少: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此类患者给予补充造血原料(叶酸、维生素B12、铁剂)后,血小板可逐渐上升。2、血小板破坏增加(1)非免疫性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该病一般由“全身感染、重症胰腺炎、恶性肿瘤”等疾病进展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所致,重在积极控制原发疾病,避免DIC出现,一旦出现致命风险极高;②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典型的TTP除血小板减少外,还有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精神异常、肾功能不全和发热等表现,该病病死率高,一旦确诊应积极处理,治疗方法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血小板聚集、血浆置换等;③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该病临床以发热、急性肾功能衰竭、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减少,但精神症状比较少见,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对症支持,可给予肝素、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治疗。 (2)免疫性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该病可行骨髓涂片、血小板抗体检测明确。急性ITP多见于儿童,突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前2天-3周内多有感染(尤其病毒感染)病史,常常1-2个月有自发复原倾向(自限性),出血倾向较轻,无需干预;慢性型ITP多见于成年人,自然缓解较少见,治疗可采用糖皮质激素(首选)、免疫抑制剂、脾切除; ②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 Evans综合征、甲亢、慢性肝炎等引起血小板生成减少,有些患者可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数月乃至数年后才出现相应的典型症状,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应常规行免疫相关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CCP等)抗体筛查试验,建议明确病因后,针对病因治疗;③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扑热患痛等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利福平等抗菌药物及肝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药物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使血小板减少,通常起病较急,出血较重,停药后出血症状大多很快消失,而且激素治疗往往起效较快,7-10天血小板可迅速上升。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脾功能亢进(慢性肝病、肝硬化、特发性骨髓纤维化)所致血小板大量聚集在脾池中,故外周血中检测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