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用“积极情绪”和癌症作斗争

刘风
刘风

主任医师 血液科

西苑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我们经常在电影镜头中看到,面对病魔,主人翁积极乐观,积极配合,最终恢复了康复。那么镜头之外,很多患者,尤其是癌症、慢性病患者,在面对疾病时,我们该保持何种心态,我们的态度与疾病又有什么关系呢?是否有这样的研究呢?

“积极情绪”可以治病

科学家对身体与精神妥善结合时的再生能力具有充分的信心。他们相信“积极情绪’能加强病人的免疫抵抗力。他们要求在病人的病房里装一架放映机,让病人看自己喜爱的著名喜剧演员拍摄的电影。这类电影使病人开怀大笑。他还找来了能够找到的一批最好的幽默故事书。后来他把病人搬出医院,搬进一家旅馆的房间,继续进行这类“治疗活动”。

开怀大笑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病人。但所有病人都自己负责自己的感觉;而不要消极地接受预后判断;还要创造一个你所喜爱的环境,这就是加强精神身体相互影响的全部方法。

情绪状态影响癌的发展

具有“斗争精神”的病人,以及医院里的那些“行为不当”(埋怨、牢骚不平、烦恼)的病人,比那些“好的”或是“不惹麻烦”的病人,得到康复的要多一些,也快一些。对黑色素瘤病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个论点:把情绪表达出来,特别是愤怒、孤独感和恐惧的情绪,其后果是恢复得较好。这说明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够为自己的康复奋斗,发牢骚和烦恼往往是病人进行奋斗以求控制自己病情的好迹象。

1971年有人开始进行对一组69名患乳腺癌妇女的研究。在诊断为癌症之后,与她们进行了谈话。科学家把她们对患癌的反应分成四个类型:

1)无望与无能:觉得无论采取什么措施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打算对疾病屈服。

2)淡然接受:能忍受不幸,听其自然。她们接受了她们的命运。

3)拒绝相信:打算就像是没有患恶性肿瘤一样地继续过她们的生活。

4)斗争精神:相信她们能够影响疾病的后果,而且下决心要在奋斗中求生存。

在5年和10年之后两次调查这些病人的生存率,结果很清楚:“奋斗型”生存率最高。“不信型”紧随其后居第二位。“淡然型和无无望型”两个组情况不佳。而且,正如你可能猜到的,“无望型”的生存率最低。

看来,“淡然型”是装出“好人”的样子来掩盖其听大由命。“奋斗型”和“不信型”最富有活力,而“淡然型”和“无望型”使生命进程中的活力消退。格里尔解释他的研究结果时说:“如果要我作推测,看来就是积极的反应和较好的后果有关系。”“不相信”可能是生命的一种心理防护机能。不过作为对诊断患了癌症的反应,他可能很合适;在面临着威胁到生命的疾病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不相信”,可能有益于健康。

“斗争精神”对早期防癌的作用如何,对此的回答虽无把握。但问题本身是很值得提出来的。可能是,具有相当的“顽皮劲头”或是“斗争精神”来应付生活中的日常挑战的人,首先就比较不大可能得癌。要通过了解癌患者的那种有助于抗癌斗争的精神状态,来提高对防癌的认识。

作为一个患者,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医生高超的医术、医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要关注到自身的心理因素,给自己正能量。适当的心理指导会给疾病的康复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