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太强迫了就不快乐

王晓峰
王晓峰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大多数人可能经历过强迫现象,比如,有一首歌不停在脑海里响起,或者出门后总担心家门忘记落锁,怀疑电灯、煤气没有关好,甚至会因此回家检查。

孩子们也会出现强迫现象,比如在马路上行走,走4步必须跳1步才继续向前走。出门时先出左脚还是右脚,无法决定,并且要求爸爸妈妈也一样做,否则就大哭。

种种强迫现象提示,我们更需要高度重视心理养护。

强迫症与焦虑症形影不离

所谓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

强迫症的最突出表现是,强迫和反强迫,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查数等。举例说,一位反复锁门几十次的强迫症人,一方面是需要反复确认才能放心,另一方面,存在对自己这种反复性感觉“很没劲和无奈”的心理,在反抗自己的行为中内心纠缠着。强迫症状非当事人意愿,但却难以摆脱及控制,使当事人感到焦虑和痛苦。

痛苦就在于,一边做着一边又觉得不应该做。从精神动力学上说,强迫症是焦虑的替代物,换句话说,因为强迫了焦虑就减轻了,所以,在没有解决焦虑的前提下去解决强迫,是矛盾的话题。

有些强迫症表现为:锁门锁车很少一次OK,总要确认好几回,遥控钥匙的电池用得都比别人耗;下楼后,觉得门好像没锁好,又回去确认,再下楼后,觉得好像应该检查下煤气,又折回去;反复洗手,直到手都被洗破了……强迫症带来的苦闷,致使很多患者无心工作,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强迫现象与人追求完美有关

强迫症并非新鲜话题,在临床上也不少见。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曾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在当下,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

越来越多的职业人士,尤其是白领阶层,深受失眠、记忆力减退、郁闷焦虑的折磨,从而又不停地强迫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强迫现象的出现,折射出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人的工作压力越大,追求个性的完美越强烈。这就要试着接受不完美,对非原则的细节问题,要让自己随意、洒脱些,手不干净,或有些丢三落四,不会毁掉人生。

其次,现实生活的要求越高,人的心理就更紧张,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大脑进入强迫思维的死循环。只有全身心放松自己,去运动、找快乐,大脑才会多分泌“愉快素”。

第三,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强,当有了强迫现象,羞于与人启齿,把强迫症当成个人的秘密,自己默默承受。要打开对外交流的通道,让心中的“发霉、变质”得到释放,不要继续折磨自己。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