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哮鸣的针灸治疗

洪杰
洪杰

主任医师 针灸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哮鸣的针灸治疗

【概述】

哮呜,是指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的一个临床常见症状.因为哮必兼喘,所以一般也称为哮喘.本症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感风寒、风热、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

在历代医籍中,哮呜的名称很多,《素问》称"喘鸣";《金匮要略》云:"喉中水鸡声";《诸病源候论》则名为"呷嗽";直至元朱丹溪才明确称之为"哮".以后则有哮喘、哮吼、吼喘等病名.

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病所致的哮鸣.

【常见证候】

(l)冷哮:凶寒痰阻肺,故遇寒而发,其临床表现为喉中哮鸣,呼吸急促,胸膈满闷,痰白而黏,或清稀多沫,面色晦滞而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象浮紧,或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表证.

(2)热哮:因热痰阻肺,故遇热而发,其临床表现为喉中哮鸣,呼吸急促,声高气粗,烦闷不安,痰黄稠黏,咳痰不爽,面红自汗,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兼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表证.

(3)脾肺气虚:表现为喉中哮呜,呼吸急促,气短难续,动则尤甚,面白汗出,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胖嫩,或淡紫,脉沉弱无力.

(4)肾气虚:表现为喉中哮鸣,呼吸急促,动则为甚,腰痰腿软,耳鸣,下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症状分析与鉴别】(1)冷哮与热哮:此二证在哮鸣中最为常见.《证治汇补·哮病》谓:"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膈有胶固之痰"为此二证候之共同病机,但其痰的性质一寒一热,有所不同.冷哮,其痰色白而黏,或清稀多泡沫.而热哮,其痰色黄稠黏,咳痰不爽.其次从全身症状来鉴别,冷哮出现面色晦滞而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等寒象,兼表证以恶寒为主.而热哮出现面红自汗,n渴欲饮,舌红苔黄等热象,兼表证以发热为主,而微恶风寒.

(2)脾肺气虚哮呜与肾气虚哮呜:此二证均为虚证,鉴别应以全身症状为要点.前者多见面白汗出,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气短难续,动则尤甚,尿清便溏,舌质淡白,胖嫩,或淡紫,脉沉弱无力等脾肺气虚之证.后者多见腰痰腿软,耳鸣,下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等肾气虚之证.

(3)冷哮与脾肺气虚哮鸣:二证均见咯痰色白清稀,全身有明显寒象,但一为实寒,一为虚寒,必须加以鉴别.前者无明显的气虚表现,而后者则有气短难续,倦怠乏力,自汗,动则诸症加重,舌质淡胖,脉沉弱无力等气虚的表现.

【针灸对症治疗】

主穴:天突、肺俞、定喘、丰隆.

配穴:冷哮加列缺;热哮加外关、尺泽;脾肺气虚加脾俞、肺俞;肾气虚加肾俞.

操作:天突穴快速进针后,沿胸骨体后缘方向刺入,不留针,得气为度;肺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0.3~o.5寸,定喘穴向下平刺o.5寸,不留针.肺俞、定喘不宜刺入过深,忌大幅度提插捻转;丰隆直刺0.8~1寸,采用泻法;其他配穴均采用虚补实泻的方法针刺,背部俞穴可加灸.

方义:天突调理肺系,化痰利咽;肺俞宣肺通气;定喘理气宣肺,止咳平喘;丰隆为"驱痰要穴",祛痰降气止哮;冷哮加列缺温肺散寒,化痰止哮;热哮加外关、尺泽清热化痰JL哮;脾肺气虚加脾俞、肺俞补益脾肺;肾气虚加肾俞补肾益气.

【古代对症治疗文献】

(1)氍针灸资生经>: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疫痛,皆为缪刺肺俞,令灸而愈.

(2)《类经图翼》卷十一;小儿盐哮,于男左女右手,小儿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壮,无不除根,未除再灸.

(3)《针灸逢源》卷五:哮……天突、华盖、膻中、俞府、三里、肩中俞治风哮,又法以线一条套颈上,垂下至鸠尾尖截断,牵往后脊中,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效.

(4)《医学金针》卷五:哮证寒邪伏于肺腧,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又必于潜伏为援之处,断其根株,须灸肺俞、膏肓、天突诸穴.

【现代对症治疗文献】

(1)《针灸学讲义》

哮证:冷哮:肺俞、膻中、列缺、天突、中脘、丰隆.

(2)《针灸治疗学》

哮病:冷哮:列缺、尺泽、风门、肺俞、天突;热哮:膻中、合谷、大椎、丰隆、中府、孔最、天突;肺气亏虚:定喘、膏肓、肺俞、太渊;脾气亏虚:害喘、膏肓、肺俞、太渊、脾俞、足三里、太白、丰隆;肾气亏虚:定喘、膏肓、肺俞、气海俞、肾俞、太渊、太溪.

(3)针罐并用治疗哮喘46例临床观察

采用在伏天针刺大椎、肺俞(双)、膏肓俞(双)i定喘(双)、脾俞(双)、肾俞(双),在初、中、末伏的第一天开始针刺,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刺法:患者俯卧位取穴,取】.5寸30号毫针,"大椎"直刺进针1寸,"肺俞、膏肓俞、肾俞、脾俞"向下平刺,进针1寸,顺经循行随而济之,"定喘"针尖斜向"大椎"平刺,进行l寸,留针1小时,出针后快速按压针孔.治疗46例哮喘患者,其中哮喘症状完全缓解者18例,自常见症状减轻者26例,无效者2例, 总有效率为95.

(4)针药并用治疗支气管哮喘96例观察

选用孔最、鱼际、肺俞穴.取双侧穴,针刺3~5分钟.针下得气后施以泻法.施手法时针感最好能传导至同侧胸部,以连续波电针接于针柄,输出频率为160次/分,留针30~60分钟.并配合中药口服二麻四仁汤治疗支气管哮喘96例,总有效率达98%.

(5)穴位注射为主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86例临床观察

【临床应用举隅】

(1)李松温针治疗寒喘案

患者,女,42岁,2002年11月5日初诊.患者1999年12月因感冒引起喘病,发作时,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秋冬发作频繁且重,每次须注射氨茶碱、麻黄素等才能平喘,曾经过中药、针灸治疗仍时有反复.刻下症见咳嗽、喘息,不能平卧,入夜更甚,口不渴,痰多稀薄,舌淡苔薄自,脉浮紧.脉症合参,证属寒喘.取穴;风池、风府、大椎、肺俞、天突、定喘、肾俞操作方法;取上穴,常规皮肤消毒,以直径

0.3 mm毫针按各穴常规安全刺法刺入,得气后从针柄上套人一中央带孔、直径10 cm的圆形硬纸板1块,遮盖皮肤,针柄上插入1寸长艾条点燃,使温热感通过针体传人穴位深处.每燃尽1炷为1壮,每次用9壮.治疗15次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按:哮喘的病因病机复杂,《证治汇补》认为:"哮为痰喘之久而发者,因而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徐灵胎云:"哮症非灸不除根."在治疗寒喘时先针刺行泻法以激活经气,降气平喘,再佐以温灸温阳益气,化痰逐饮.温针风池、风府可以祛风散寒;温针大椎穴可以振奋周身阳气,扶正祛邪;温针肺俞穴可达宣肺平喘之功.古有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今以温针法治疗寒喘痼疾取效理想,便于推广运用。

(2)穴位注射为主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案

赵某,男,65岁,退休干部.以反复咳嗽30余年为主诉,每因季节交替或气候变化而咳嗽加重,气道利,痰色清白,易感冒,舌淡苔白,脉沉缓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哮喘(肺肾气虚型)治疗取大突、肺俞、足三里、丰隆每穴注射1 ml核酪注射液.配合背部俞穴拔火罐,每次IO分钟.每日1次,1个疗程后病情大为好转,4个疗程后咳喘消大气道通畅,遇天气变化亦无反复。

(3)针罐并用治疗哮喘案

患者,女,35岁,哮喘病史10年,始于感受风寒之后,初起时年发2~3次,近年逐渐转频,年发5~6次不等,以冬春寒冷季节发作频繁,曾多方治疗,病情仍反反复复,遂告知伏天进行治疗,治疗以伏针加走罐.

所谓伏针,就是指在伏天进行针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走罐,以背俞穴、督脉为主.选用口径适中的特制玻璃罐,在上背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将罐闪火吸上皮肤后,以手握住罐底,稍作倾斜,顺着背俞穴、督脉部位上下来回慢慢推动数次,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或患者耐受为度,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取穴:大椎、肺俞(双)、膏肓俞(双)、定喘(双)、脾俞(双)、肾俞(双),在初、中、末伏的第1天开始针刺,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刺法:患者俯卧位取穴,取1.5寸30号毫针,"大椎"直刺进针l寸,"肺俞、膏肓俞、肾俞、脾俞"向下平刺,进针1司‘,顺经循行随而济之,"定喘"针尖斜向"大椎"平剌,进行1寸‘,留针1小时,出针后快速按压针孔.治疗当年入冬后病情发作明显减轻,于是第2年伏天再次进行治疗,其后病情未再复发,为巩固疗效,连续治疗3年,迄今为止未复发。

(4)针灸拔罐治疗哮喘案

王某,男,68岁.自诉每遇风寒受凉感冒而发病,咳嗽喘憋,不能平卧,夜不能寐,经多方中西医治疗效果小显.来我科诊治时发病已八月有余.接诊时,患者脉象浮滑,沉而细弱,舌苔滑润薄白,舌质淡,呼吸气促,痰鸣喘息不能仰卧,吐白色黏痰,食欲不振.主穴:肺俞(双),大椎,定喘(双),中府(双),风门 (双).

配穴:咳嗽配尺泽、太渊;痰多配中脘、足三甲、丰隆;肾虚配肾俞、关元、太溪.虚寒者配以艾条温和炙,虚热者或合并肺热较甚者针后将火罐拔于大椎定喘处一个火罐,肺俞、中府穴处左右各一个火罐.针灸火罐治疗1次后,哮喘减轻,夜已能入睡.后继续针灸拔罐10次,未经服药而哮喘停止,并能参加轻体力劳动.

按:哮喘之病,多由风寒袭肺,气失宣降,脾失健运,痰湿壅阻和肾虚失纳等因素所致.故初病哮喘多在肺,久病或体虚可及脾肾,但仍以肺为主.治疗哮喘所选穴位;肺俞是肺脏经气输注之处,可统治呼吸系统内伤外感诸疾:大椎是督脉、诸阳经之会穴,既可治疗感冒疟疾和其他热性疾病,又是宣肺通气、平喘之要穴;中府、定喘是降气平喘之效穴;风门属背部膀胱经穴,有祛邪平喘、预防感冒之功效.临床观察5穴同用,确有平喘和预防哮喘复发之功用.针刺配合温炙或针后拔火罐即可宣肺化痰平喘,亦可调节脏腑之气.拔火罐偏重于祛邪,对合并感染有热者效果更明显,可预防哮喘反复发作.温灸借助艾火既可祛风散寒,又可温阳补虚. 肺俞、大椎、风门,定喘、中府5穴同用有良好的平喘作用.近期有效率达97.2%.但由于哮喘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同,病情反复顽固,在治疗过程中, 患者还注意戒烟、酒、荤腥、生冷食物、感冒及其他一切过敏因素,同时还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重在预防

【按语】

哮症是一个发作性疾患,发作后正气必虚,故哮鸣缓解期应予扶正.可从脾、肾二脏着手调治,根据"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予以健脾、补肾,并兼顾宣肺;应注意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理,从而减少发作而根治;哮鸣患者,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忌食易引起哮鸣发作的食物,避免接触诱发因素;戒烟以减少发作和防止病情加重.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