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直肠息肉——必须警惕的癌前病变

曾仁仁
曾仁仁

普外科胃肠病区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所谓“癌前病变”是指身体某些具有潜在癌变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它们属于癌的前驱阶段,具有向癌转变的倾向,如果长期不治疗则可能会演变成癌。所以必须时刻警惕,防患于未然。

直肠息肉是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尤其是有家族史且多发者,癌变的可能性较大。

直肠息肉是最常见的直肠良性腺瘤,属上皮细胞瘤。大多数为单发,多见于2-8岁儿童;少数为多发,多见于青壮年。如直肠和结肠散布着很多腺瘤,称为息肉瘤。少数病例还可发生恶性病变。多发性腺瘤具有家族遗传性。

息肉附着于肠壁,多带蒂,可在肠腔内上下移动。带蒂的息肉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小者如谷粒,大者有鸡蛋大小;表面光滑,质脆,易被粪便擦破,可引起溃烂和出血。多发性息肉状如葡萄,多者可达二三十个;扁平的息肉,尤其是无蒂的基底部宽广的息肉,可以癌变,常被视为癌前病变。

直肠腺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直肠和结肠受到慢性炎症刺激或机械损伤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此病的发生,是由于湿热下迫大肠,以至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集而成;重者为先天亏损或五脏虚损所致。

便血是直肠息肉最主要的症状。出血呈鲜红色,量多者一次可达上百毫升,鲜血常覆盖在粪便的表面,不与粪便混合。多为无痛性便血。严重者可引起贫血。

直肠下段有蒂的息肉可排便时脱出肛门外,多见于小儿。多数便后不久可自行回缩,有的则需用手托回。

粪便可有黏液便,稀水便或血性便,每日大便3-5次,甚至十余次。并有便意不尽和里急后重感。

如何判定癌变的可能性

区别直肠息肉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是选择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预后情况的重要依据。良性与恶性直肠息肉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 外形光滑圆润的多为良性,有分叶的息肉易癌变。

2、 类型有蒂的多为良性管状腺瘤,癌变的机率相对较低。

3、 基底息肉基底大头小者,极易恶变。

4、 大小息肉较大或者逐渐增大的易恶变,息肉无明显增大的则较少恶变。

5、 脆性在检查时,被医疗器械触碰时极易出血的,多为恶性息肉;反之则为良性。

6、 溃疡良性息肉一般情况下表面无溃疡;当恶变时,即可形成溃疡。特别是带蒂的息肉一旦出现溃疡,则表明其发生了恶变。

7、 活动性带蒂具有活动性的息肉,恶变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而坚实牢固、无蒂的息肉容易恶变。

治疗

医生将根据息肉的不同部位,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1、 注射法:采用硬化剂或坏死剂注射于息肉的基底部阻断其血液循环,5-6天后息肉可坏死脱落。术后防止便秘,服用缓泻剂。

2、 结扎法:适用于直肠下段蒂较长的息肉。有丝线在息肉基底部贯穿结扎,然后切除息肉。

3、 电灼法:适用于高位带蒂的直肠息肉。用电灼器烧灼息肉根部,将息肉切除。但疑有恶性病变的组织不能用电灼。

4、 对症治疗:便血者可用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维生素K类、安络血、止血定等;对于腹泻病人可服止泻药,如复方苯乙哌啶、易蒙停;还可用甲硝唑保留灌肠,防止感染。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