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概述

罗庆勇
罗庆勇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新余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的认识有哪些呢?国外许多神经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都从事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研究,美国一些神经外科实验室长期进行神经显微外科解剖研究和神经外科住院医培训,如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A.L.Rhoton研究室和华盛顿大学神经外科L.N.Sckhar实验室,对显微神经解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富有成果。美国神经外科杂志设有显微外科解剖专栏。每年二次的北美神经外科年会(AANS和CNS)长期进行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及手术入路讲座和学习操作训练,此外日本、法国、德国和巴西都有神经外科医生举行的神经外科显微解剖专门学术会议,并有全国神经外科学会显微神经解剖专业组织,定期举办显微神经解剖培训班,对神经外科医生训练和培训。如瑞士M.G.Yasargil长期从事脑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并首先在他的实验室做颈内外动脉血管吻合研究,并在1967年用于临床治疗脑缺血病人,开创脑缺血外科治疗新方法。德国J.lang和M.Samii首先在实验室做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用磨除岩骨后坡和弓状隆起方法,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骨和斜坡肿瘤,这种入路减少了颞叶和小脑的牵拉,缩短了从颞下入路的手术距离,直接显露病灶并能观察到脑干的前方和外侧,很好保留了耳蜗、迷路和面神经等岩骨内走行神经和耳蜗结构,而又避免乙状窦、横窦和Labbe静脉等损伤,大大提高了斜坡肿瘤的手术效果。神经显微外科解剖所用的头颅标本应尽可能接近显微外科手术所见的正常手术野情况,以新鲜尸体头颅标本最佳,用清水或洗涤剂反复冲洗颅内动、静脉内淤血。然后分别把动、静脉灌有红和蓝染色的可塑性硅胶,充盈、铸形,使之接近正常形态的血管结构,这不仅有利于解剖观察和测量研究,而且标本血管有一定强度和弹性和防止腐败作用。制备后的标本应显示出1毫米以上的细小动静脉,才符合显微神经外科要求.

神经显微外科手术改变了以往肉眼手术方法,其手术视野的放大,手术操作的精细,使以往难以想象的颅内重要结构区域也可能做到病灶切除,且病人恢复良好。无创伤、微侵袭已是神经外科技术研究的方向。这些除了需要系统和局部神经解剖学基础外,尚要以显微神经外科解剖研究为基础,这与以往的神经解剖学研究有所区别,依据颅内一定部位和病灶的特征,用显微外科技术方法研究颅骨、颅神经、血管和各部脑结构关系。利用这些结构本身裂隙、孔洞和相互之间的夹角,提出手术入路和切除病灶的方法。如把乙状窦在颈静脉孔周围岩骨磨除,乙状窦后牵,切除斜坡和桥脑前和侧方病变的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经额颞开颅,分开侧裂到鞍上和鞍旁的手术入路研究,能使90%以上的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夹闭。并对岛叶、丘脑及基底节部位病灶也是一种良好的手术入路。分开侧裂后部,岛叶与颞叶裂也是到颞角和海马部位的相对无损伤的手术经路,海马与丘脑脉络膜裂又是到达环池的无损伤手术入路。穹隆与丘脑顶部在侧脑室内的脉络膜下形成开放全部三脑室的脉络膜裂,其分开裂隙可充分显露第三脑室,成为目前的三脑室手术入路。在海绵窦内穿行的颅神经与反折硬膜和颅底一些骨性结构形成许多显微外科解剖三角,利用这些三角间隙可使血管、神经走行复杂的海绵窦内及其周围病变完全切除,并可避免其血管神经损伤。如Parkinson氏三角,是切除海绵窦内病变的精典手术入路。Glasscock氏三角是到内听道迷路和颈内动脉岩骨段病变的手术入路。Kawase氏三角,是到内听道、桥小脑角、桥脑外侧病变的手术入路。海绵窦外侧三角是到蝶窦、颞下窝和上颌窦后部病变的手术入路。

目前显微神经外科越来越受到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仅使用手术显微镜处理颅内病灶是不够的,尚要掌握和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和显微外科解剖理论,才能促进神经外科治疗水平提高。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