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毒虫咬伤的紧急处理

黄新造
黄新造

副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黄石市中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人们衣着也逐渐单薄起来,四肢和身体其它都位也较多的暴露在阳光下,如到野外活动,外露的皮肤容易被一些毒虫叮咬。一旦遇上毒虫叮咬,要尽快进行正确的处置,否则,将危及生命安全。

一、蜈蚣咬伤:蜈蚣俗称“百足虫”,被它咬伤后,多数人只有局部红、肿、热、痛;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高热、全身发麻、眩晕、恶心、呕吐等;极少有昏迷、过敏性休克等。

急救措施:1、立即用肥皂水或3%氨水、或5%~10%小苏打溶液冲洗伤口,忌用碘酊或酸性药物冲洗或涂擦伤口。2、用雄黄、甘草各等份研成细末后,用菜油调匀涂患处,或用季德胜蛇药调成糊状,涂擦在伤口周围。3、民间用雄鸡口内唾液涂抹伤口也有疗效。

二、蝎子咬伤:蝎子又称“全虫”,被它螫伤后,局部可出现一片红肿,有烧灼痛,中心可见螫伤痕迹,轻者一般无症状。如中毒严重,有头痛、头晕、流涎、流泪、畏光、嗜睡、恶心呕吐、口舌强直、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及肌肉痉挛等症状。

急救措施:l、先将残留的毒刺迅速拔出,在咬伤处上端(肢体近心端2~3厘米处),用止血带或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2、用吸奶器,拔火罐吸取含有毒素的血液。3、用3%氨水,0.1%高锰酸钾溶液,5%小苏打溶液等任何一种清洗伤口。4.用南通蛇药或鲜蒲公英的白色乳汁外敷伤口。紧急情况下,用自己的尿液反复冲洗患处。

三、蚂蝗咬伤:蚂蝗原名叫“水蛭”,常以身上的吸盘叮咬人后在皮肤上吸血,同时分泌水蛭素和组织胺样的物质,使伤口麻醉、血管扩张、流血不止,并使皮肤出现水肿性丘疹、疼痛。

急救措施:1、切记不要将蚂蝗虫体硬性拔掉,一旦蚂蝗被拉断,其吸盘留在伤口内容易感染,溃烂。2、在蚂蝗叮咬部位的上方轻轻拍打,使其松开吸盘而掉落,也可用烟油,食盐,浓醋,酒精等滴撒在虫体上,使其自行脱落。3、虫体脱落后,若伤口血流不止,用于纱布压迫止血1~2分钟。血止后,再用5%小苏打溶液洗净伤口,涂抹碘酊。如伤口再出血,敷一些云南百药粉。

四、毛毛虫螫伤:毛毛虫体表有毒毛,呈细毛状或棘刺状。被螫伤后,毒毛留在体内,因而局部痛痒刺痛,烧灼感,一段时间后则患处痛痒加重,甚至溃烂。严重的还可引起荨麻疹、关节炎等全身反应。

急救措施:l、先在放大镜观察下,用刀片顺着毒毛方向刮除毒毛,然后在患处涂擦3%氨水。2.用南通蛇药外敷患处,也可用七叶一枝花或鲜马齿苋捣烂外敷。如瘙痒灼痛,外擦无极膏。3、伤口溃烂时,用红霉素软膏涂擦。

五、蜂螫伤:人被螫伤后,轻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也可有水泡、瘀斑,局部淋巴结肿大,数小时或1~2天自行消失。如果身体多处被蜂群螫伤,会引起发热、头晕、头痛、恶心、烦燥不安和昏厥等全身症状。对蜂毒过敏者,可引起荨麻疹、呼吸困难,危及生命。

急救措施:1、仔细检查伤处,若螫针弃于伤处,应先将它拔出。2.用肥皂水或5%小苏打溶液、或3%氨水、食盐水等任何一种液体冲洗伤口。若被黄蜂螫伤,要用食醋洗敷。3、患处用季德胜蛇药或六神丸研末外敷,也可用大蒜或生姜捣烂取汁涂敷。4、有过敏反应者,口服抗过敏的扑尔敏、息斯敏、强的松等任何一种药。

六、毒蜘蛛咬伤:毒蜘蛛主要指“红蜘蛛”,又叫“黑寡妇”。它的毒液中含有神经毒蛋白,咬伤后,伤口处会发生肿胀、肤色变白,有剧烈痛感。同时,会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表现为全身软弱无力、头晕、恶心呕吐、腹肌痉挛、发烧、畏寒、休克。甚至死亡。

急救措施:1、立即用止血带或绷带等紧扎伤口上方(肢体近心端2-3厘米处),每隔15分钟左右放松1分钟。2、对伤口作“十”字形切口,然后用力将毒液向外挤出,或用吸奶器、拔火罐将毒液吸出。3、用石炭酸烧灼伤口,放松止血带。也可局部涂以

2%碘酊。 4、用南通蛇药涂敷或用生姜捣烂取汁,加清香油调和擦患处。民间用挑叶捣烂取汁敷患处也有效。

七、壁虱伤:壁虱又叫“蜱”,是吸血的体外寄生虫。蜱叮人时会分泌唾液,使血液不凝固及局部血管周围发炎。其唾液中还含有神经毒素,会发生严重神经毒性反应,表现为易激动、全身无力、下肢行动不便。蜱还传播回归热、森林脑炎、黄热病等。

急救措施:l、对叮咬在皮肤上的蜱,不宜强行拨除,以免刺针断于皮内,可以向蜱身上滴一滴碘酊,酒精或乙醚等,或用香烟烘灸,使蜱自行脱落。2.用肥皂水清洗伤处,有止痛、消肿作用。3、如有神经症状出现,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八、吸血蝇咬伤:被吸血蝇咬伤后,因其唾液中含有抗凝血素,可使伤者发生毒性反应。伤口局部有红肿热痛、发疹外,有的人还会出现紫癜,荨麻疹等全身症状。

急救措施:l、局部用复方炉甘石搽剂或氢化可的松软膏涂抹,也可用无极膏擦患处,达到消炎止痒作用。2.有全身过敏反应时,口服息斯敏、苯海拉明、扑尔敏等任何一种抗过敏药,必要时可注射麻黄素、肾上腺素。3、若有较严重的全身反应,应尽快送医院救治。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