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慢性低血压形成的机制

林晓悦
林晓悦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低血压的形成机制在众多疾病中均有血压的变化,且其相对于患者其他临床征候具有客观性、可重复测量性、量化性等特点,故血压监测是临床实践中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对于观察和评价疾病的转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简单地根据血压计读数,即可判断患者是否有低血压。

这看似轻松。但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仅仅满足于发现并治疗患者所表现的低血压还远远不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常常是某一种潜在疾病的外在表现之一,而这种潜在疾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要大于低血压症状本身。所以,发现患者有低血压时,应以其为线索,结合各类临床资料,进行缜密的鉴别诊断,溯源求根,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

低血压的形成机制1.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2.影响动脉血压降低的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2.心率减慢。3.外周阻力减小。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失调。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