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后发制人的 “慢作用药”

林星
林星

主任医师 免疫科

福清市医院

二级甲等
极速问诊

55岁的张女士五个月来反复出现掌指、膝、趾等多处关节疼痛、僵硬,休息后不能缓解。于是她来到市医院就诊,医生体检发现双手对称性关节肿,给她进一步检查了血沉、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等。结合症状及化验检查结果,在排除了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腱鞘炎、痛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后,张女士被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张女士随后咨询了专业的风湿科医生。医生给她开了来氟米特等药,并嘱她每周要来医院复诊。张女士头两周还配合医生,坚持服药,每周复诊,但因为“效果欠佳”,她第三周就不去医院了。经人介绍,她到小巷口的地摊买了“祖传秘方”。服了几天,果然“见效”,她就一直在地摊的江湖郎中那里治疗。一年后张女士的脸变圆了,像个“满月脸”,并长了满脸的“青春痘”。两年后手指、脚趾等关节开始畸形。发现上当的张女士再回到市医院就诊时,风湿科医生惋惜地告诉她,她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张女士后悔莫及。

故事中的来氟米特属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 “慢作用药物”。“慢作用药物”顾名思义是指药效发挥时间比较长的药物,一般需要数周或数个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般要用到这类药物。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快作用药物”,就是文中那些“祖传秘方”的主要成分,它们能够短期缓解关节疼痛,因见效快容易为患者所接受。这类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激素类药物。但是单用此类药物减轻疼痛症状不能延缓关节畸形等并发症的出现,不能最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就像故事中的张女士一样,病急乱投医,偏信了江湖游医的“祖传秘方”,为那些“快作用药物”所蒙蔽,延误治疗,最终出现了关节畸形,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与快作用药物不同,慢作用药物起效慢,不能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的疼痛等症状。但是它们的作用确切,能够很好地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故称为改善病情药。这类药物是一组作用机制迥异、起效缓慢、停药后作用消失也慢的药物,部分属于免疫抑制剂。这一组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抗疟药、硫唑嘌呤等。随着风湿科医生的宣传教育,慢作用药物 “后发制人”的治疗作用逐渐为广大患者所熟悉和认可,大部分病人从中获益。部分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在慢作用药物治疗的早期配合“快作用药物”尽快缓解症状,待慢作用药物起效后逐渐减量甚至停用。

慢作用药物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使使用某种慢作用药物达到足够剂量及疗程最终证实无效,也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更改其它慢作用药物或生物制剂。

( 本文荣获2008-2013福建省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