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诊断是一个过程

余金龙
余金龙

副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病人一来看病,就诊断明确,随后就是系统的药物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这是理想的治疗模型,在实际临床上,只有部分病人能做到。很多时候,诊断是一个过程,治疗也是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在不断摸索中。

有一个女孩,高一时生病,主要是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我诊断她是患精神分裂症,先用奥氮平治疗,因睡眠多且孩子怕胖,后改为舒必利治疗,病情好转。

孩子母亲是一位很优秀的中学校长,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注:这类孩子常较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可参考我的文章:母亲是老师的孩子容易出现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苦水中长大的父母如何教育在甜水中成长的孩子?)。

孩子生病时在广州一家很知名的重点中学读书,生病后就休学了,休学半年后转到一普通中学又读了半年。但孩子还是很想回她之前那家重点中学读书,于是,今年8月份又转回重点中学就读。

孩子很不愿意吃药,最近半年多都断断续续吃小量药物,有时间有少许症状反弹,不过,基本上还算稳定,最近2个月开学之后就没吃药了,病情也没加重。

孩子的诊断现在也需要重新考虑了,不过现在还确诊不了,还需要继续观察。

现在孩子大概每一个月左右来见我一次,不是我特意安排的,每次都是她主动要求来找我的,目的之一是劝说我同意她停药,目的之二是帮她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她妈通常是每2周来找我一次,就孩子在生活、学习和治疗中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父母应如何应对和配合等来咨询我。

虽然孩子现在没吃药治疗了,但孩子的现状我还是很了解,若有特殊或意外情况我也能及时知道,这样我就可以尽早明确诊断和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因学习压力大、因老师批评,因同学欺负或排挤,因中考、高考等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表现为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幻听和不愿意、拒绝或恐惧上学等症状的孩子,在我的病人占的比例也比较多,并且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一开始常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但在后来的治疗观察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修改为其它诊断,如: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回避型人格、自恋型人格,癔症、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双相障碍等。(余金龙)

注:以上个人临床体会,未必正确,仅供参考,患者和家属不可据此调整原有诊治方案,谢谢!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