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阳虚风痰相兼是中风病肢体痉挛的重要发病机理

朱波
朱波

主治医师 中医康复科

徐州矿务集团第二医院

二级甲等
极速问诊

中风痉挛的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气血不足,在标为风火痰瘀闭阻络脉,但以阳气虚弱,风痰阻络,筋脉失养为常见病机,患者常表现患肢拘急痉挛、疼痛、肿胀、畏寒等症状。阳虚则寒,寒主收引凝滞,复加风痰阻络,气血不畅,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痉挛,疼痛。阳虚不得卫外,故见畏寒。阳虚则津液不化,水湿停留,故见肢体肿胀,同时水湿也易侵淫筋脉,加重拘急。因此,中风痉挛的主要病机是阳气虚弱,风痰阻络,筋脉失养,治疗当以温阳息风化痰为法。阳虚生风这一病机理论散见于古今医书,《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乃阳气之变动”。《本经疏证》在《内经》阴阳学说理论的指导下,对“阳虚生风”作了详细的论述,其谓“风者,阳气之变眚也“所谓风,必淫于外而不返之阳”,“夫人身之阳,在上则欲其与阴化而下归,在下则欲其化阴而上出”,“阳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均谓之风也”。其阐述表明,“风”乃为阴阳二气不相合化而成,阴虚生风,阳虚也能生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王玲玲教授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了“阳虚生风”的学说,认为“风动”本属阳,但是引起风的原因则有阴阳之分,不论内风还是外风,“风证”的性质都存在阴阳的差异。例如外风为患,就有“风寒”和“风热”的不同,理论上“内风”也应该有“阴证”和“阳证”的差别。风痰为发病之标,其本乃是阳气虚弱,二者又互为因果。阳气不足既作为病因在风痰形成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同时亦是风痰相兼为病的病理结果。从其病理结果而言,风痰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风入肝,肝旺乘脾;痰为阴邪,易困遏脾气,损伤阳气,故风痰易于伤脾,脾伤则气血生化之源枯竭,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从其病因而言,阳气有运化水湿、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阳气虚则水湿不化,津液输布无力,聚而成痰。因此,阳虚与风痰互为因果。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