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扭转痉挛的病因

陈涛
陈涛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海军总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一)发病原因

部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是9号染色体长臂(9q34)DYT1基因突变所致,由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造成的扭转痉挛,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4q,特发性扭转痉挛病因不明,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遗传史,有许多研究表明,约85%的扭转痉挛患者存在较低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少部分人有新的突变,在一般人中是否存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性连锁遗传类型尚不能肯定,在第一代遗传家族的亲属中,疾病的危险性约有20%。

症状性扭转痉挛见于累及基底核的各种疾病,如感染(脑炎后),变性(肝豆状核变性,Hallervorden- Spatz病),中毒(特别是CO及左旋多巴,酚噻嗪或丁酰苯类过量),代谢障碍(基底核钙化,大脑类脂质沉积),外伤和肿瘤等,Yatziv报道一个意大利家族中3个同胞兄弟,隐匿起病,表现构音障碍,颈部,脊柱及四肢末端扭转痉挛,实验室检查尿,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芳基硫脂酶-A含量明显减少,证实为异染性白质营养不良症(-chromatic leukodystrophy,MLD),是症状性扭转痉挛的罕见病因。

(二)发病机制

Eldridge等(1970)发现两种遗传类型,一种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另一种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Zeman等(1978)报道偶尔也有配子细胞突变引起者。

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研究已发现9个位点基因突变可导致ITS,目前国际最常用的遗传学分类见表1。

继发性扭转痉挛的临床表现酷似原发性,故推想原发性扭转痉挛也是基底核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调节肌张力的反馈机制紊乱,出现临床上奇怪的不自主姿势,体位和动作,甚至有自发性的肌肉痉挛。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病理改变一直没有肯定的结论,遗传型患者脑组织光镜检查未发现纹状体及苍白球有明显异常,显性遗传型患者血浆内多巴胺-β-羟化酶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多,意义不明。

症状性扭转痉挛的基底核病变视病因不同而病理各异,在有特异性病理形态变化的继发性(症状性)扭转痉挛,大多伴有上脑干附近与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损害,从继发性(症状性)扭转痉挛的肯定病理改变来看,肌张力障碍的病变主要在新纹状体,苍白球,丘脑和(或)它们的联络纤维,已发现非特异性的病理改变包括壳核,丘脑及尾核的小神经元变性消失,基底核的脂质及脂色素增多。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