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抑郁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

周卫东
周卫东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煤炭总医院

三级
极速问诊

青年女性,初孕2月流产,情绪低落,多家大三甲医院就诊,中药为主治疗抑郁,疗效不佳,并出现声音有气无力等症状,半年后头MRI检查发现底节区异常信号,化验显示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稍高,为排除肿瘤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来我院行磁共振增强扫描,我接诊后,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发现明确的类帕金森综合征、唾液分泌增加等症状,带病人眼科检查眼角膜KF环阳性,随后抽血和尿检铜代谢指标,以及肝豆基因ATP7B,确诊肝豆状核变性(即Wilson病)。目前已经住院静脉输液驱铜、低铜饮食治疗好转,出院继续治疗中。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铜代谢障碍导致脑基底节和肝脏损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现已明确该病是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发病的,是一个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代谢疾病,通常需要终生治疗(肝移植成功者例外)。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损害、肝功能异常或肝硬化、角膜巩膜缘棕黄色素环,其他少见的症状还可以有急性溶血危象、关节痛、肾脏结石、心肌病或甲状腺功能减低等。

本病由于最初表现不明显,症状可能跨科,病人可能到心理科、中医科、消化科、神经内科、精神科、儿科等多科就诊,经常容易被误诊、或被延误诊断,而耽误治疗。病人和家属可以选择有经验的医生及时诊治。一经诊断明确,治疗比较具有特异性,包括低铜饮食和驱铜治疗,并需终生坚持维持治疗。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