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2012年中国丙型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

李耀才
李耀才

主任医师 感染科

茂名市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中国丙型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

2012年7月22日发布

1、概述

(一)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院内感染现状

丙型肝炎是一种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危害较大的疾病,50%-80%的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将进展为慢性状态,其中20%-30%的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丙型肝炎的新发人数逐年上升,且多地已出现丙型肝炎疫情的暴发。

丙型肝炎患者症状隐匿,我国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使用未经规范消毒的内镜、牙科器械、注射器、针头、血液透析机,以及医务人员在使川和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导致的职业暴露均为医院HCV传播的重要途径。Hep-Net(The German Network of excellence for viral hepaLitis)急性丙型肝炎数据库资料显示:15%的急性HCV感染是由医疗操作所导致,另外的13%则因针刺而引起。

在医院感染中,临床医务人员也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我国针对北方5所医院共310个科室进行的调查发现,医务人员HCV的总感染率为2.5%,以外科及妇产科为主,其巾51-6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3.2%,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的感染率0.43%。

目前虽然尚无有效的丙型肝炎疫苗问世,但其仍属于可防可治的疾病。加强HCV的筛查,针对丙型肝炎患者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是阻断HCV医源性传播的重要措施。本指南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组织有关专家根据我国的现状、同时参照国内外最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及研究成果所制定,旨在切断HCV在医院内的传播途径,降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进一步加强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保护。

(一)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1、丙型肝炎的诊断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可出现脾肿大,少数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上述①+②+③或②+③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H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抗HCV和HCV RNA阳性。

2、丙型肝炎的治疗:

(1)急性丙型肝炎:IFNa治疗能显著降低急性丙型肝炎的慢性化率。在感染后8- 16周,可开始IFNa单药治疗,基因1型治疗时间为24周,基因2型或3型的治疗时间为12周。对于接受PEG-IFNa或IFNa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来说,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并不能增加SVR。(SVR:持续病毒学应答)

(2)慢性丙型肝炎:

①HCV RNA基因为l型,或HCV RNA定量≥2×10^6拷贝/ml者,可采用PEG-IFNa或IFN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至l2周时检测HCV RNA。

a)如HCV RNA下降幅度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