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中风治疗难点与解决措施2

周海纯
周海纯

主治医师 针灸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中风治疗难点与解决措施

(一)主要难点

1.中风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或者没有接受正规治疗,导致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临床中虽予以中药内服外洗、针刺、灸疗、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但效果仍不理想。

2.中风患者因为治疗不正规,或治疗不配合,虽然临床多按照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进行中风二级预防,但我们仍然发现部分患者复发率较高,原有的神经功能缺损累积加重,给治疗增加了难度。

3.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大部分老年人基础疾病多,胃肠道功能差,服用药物种类多,长期服用汤剂难以接受,依从性差。

(二)应用策略与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针对性的逐步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

1.针对“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这一临床现状,我们使用了“屈-伸肌交替低频穴位电刺激疗法”,其目的是在上肢功能重建时,恢复手的捏、握、夹持功能,这些功能主要靠屈肌动力,但目前针对上肢的临床治疗以伸肌治疗为主,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上肢大部分动作的主动肌(屈肌)。本治疗方法引入的屈-伸肌交替低频电刺激治疗模式填补了这一空白。该方法在上肢的康复治疗中提出对屈肌的认识,即在注重上肢伸肌治疗的同时,强化上肢屈肌运动。这种治疗模式兼顾屈肌与伸肌的同时刺激,避免了单纯屈肌刺激增加痉挛的可能性。并通过腕关节反复的屈-伸交替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反射形成,刺激大脑皮层的记忆功能,进而诱发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细胞进入代偿状态,使大脑的可塑性尽早实现。

2. 针对“复发率高”这一临床现状,我们制定了针灸“治未病”的临床思路,把现代医学中越来越重要的预防医学与中医学的 “治未病”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借助现代先进实验手段阐述针灸效应的机理,为中医学在预防医学研究中提供新方法、新观点、新方案。在针刺预适应机理的指导下,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探索预防中风病的新途径,从根源上降低中风病的发病率,同时也丰富了预防医学的内容。

3.针对“老年人基础疾病多,胃肠道功能差”这一临床现状,我们使用了“温针灸”这一特色疗法,温针灸对于中风后二便功能障碍、肢体寒凉的患者,我们除了在局部针刺外,还在针上加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此方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