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适——关注适应障碍

张庆彬
张庆彬

主治医师 精神科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二级甲等
极速问诊

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适——关注适应障碍

新学期伊始,各路学子已纷纷准备新学期的校园生活。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现在大学新生的心理却非常值得关注。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琳琳是一位刚上大一的女孩子,在上大学之前性格活泼开朗,也和男同学相处很友好。可上大学后一切都变了,在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之下,她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尤其是她说话带有很重的方言,普通话不标准,所以很多时候她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怕同学们取笑她,加上专业也不喜欢,因些感到很孤独,很寂寞,觉得万分痛苦。带着强烈的求助意愿,来到我们医院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心理问题的原因何在?

人的心理状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单一因素起不了决定作用。但是传统的因素是家庭,性格也是受家庭影响的。但这不意味着家庭就是决定因素。现在的很多大学生比较迷茫,不知道学习、生活甚至生命的意义,这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一年级新生的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些学习能力特别优秀、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不想学习,放弃学习,甚至休学、退学。

这种现象不是偶然,是有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现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而且趋近于功利化,只为了高考结果。这种模式一方面引发了部分同学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更严重的是抹杀了人的创造力。有些同学考进了大学,但是他们只知道“刷题”、擅长“刷题”,却没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很可怕的。这种模式不仅抹杀了创造力,而且让同学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学习的意义不清楚,甚至生命的意义也不清楚。

对大一新生有什么建议?

适应性障碍在大学新生中较普遍,但大部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排解,一般多在半年内慢慢消除。为了将其消极影响降低至最低限度,新生入学前,家长或老师要提前给予这方面的指导,防患于未然,尽可能避免产生适应性障碍;入学后,学校要对新生给予更多的温暧,提供必要的帮助,家长则需经常与子女保持书信或电话联系,使其获得更多的感情慰藉。但如果适应性障碍症状比较明显,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专家建议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视情况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及行为治疗,并可适当口服用一些抗抑郁剂或镇静安神类的药物,以调整情绪,促进睡眠,消除躯体的不适,同时要定期去进行专业心理咨询,直至正常为止。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张庆彬主任分析指出,大学生的适应不良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功能、亲子关系、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活的期望、应对策略、与父母的心理分离、人格特征等多因素有关。如果遭受不良现实生活刺激,又具有易感素质,加之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都比较差,便可导致适应性障碍的发生。

针对大学新生而言,诱发其适应性障碍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个体心理素质不良和环境变化两个方面。具体的情况可能因人而异,如:升学既定目标未能实现、对新学校感到失望、对新的学习方式或管理方式不适应、远离亲人得不到亲情的抚慰和照顾、原有的优势丧失(如高中阶段处处“冒尖”,但天外有天,进大学后却在某些方面逊于他人)、城乡学生巨大的文化差异、贫困生的经济压力等均会使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产生心理落差,如果调节不当,不能及时排解内心的不良情绪,便会产生心理偏差,继之则会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严重适应障碍的对策略

1.心理治疗:这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治疗之一,应尽可能去除精神因素或脱离引起精神创伤的环境,转移或消除应激源通过疏泄解释支持、鼓励指导等帮助病人摆脱痛苦,认识疾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提高适应能力。心理治疗当应激源消失后,而情绪异常仍无明显好转,则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除与患者交谈外,更应帮助他们如何解决应激性问题,也可让他们发泄一下情绪,这对改善社会功能有积极作用,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除个别指导外,还要进行家庭治疗,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给予鼓励,再保证建议和环境重新安排等具有支持治疗的作用。

2.药物治疗:对适应障碍的病人药物治疗不必作为首选的方法但对情绪异常较明显的患者为加快症状的缓解,可根据具体病情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卓类等抗焦虑药。对焦虑、恐惧不安者,可使用抗焦虑药;对抑郁症状突出者,可选用抗抑郁药;对有妄想幻觉兴奋激动者或出现冲动行为威胁到自身或他人安危时可给予短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症状消失后可继续服药数周再停药。以低剂量、短疗程为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应继续进行,特别是对那些恢复较慢的患者更为有益。

3.物理治疗:可以采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严重消极自杀企图者或兴奋躁动者可作电痉挛治疗2~4次。也可以选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一般15-20次为一个疗程。

4.营养支持治疗:如对不能主动进食或进食量少的病人,应注意补充营养素、饮水或输液,给予支持治疗。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