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急诊科
急诊科
急诊科1970年建院,开诊时,未单独设立急诊科而简单设置为急诊室。急诊室与普通、专家门诊设在一起,急诊室由内外科医师值班并负责普通门诊,值班医师由各内外、科轮流下派。设置观察床仅3张,洗胃室、清创室、护理站及治疗室各一间,无抢救室。未设急诊室主任,仅设有急诊室护士长。急救车配置少,急救、急诊处于非正规状态。直至2000年元月才正式成立急诊科。急诊医护人员才相对固定,成立与110急救联动,同时配置了抢救室,急救号码由“418”到目前的“96999”。2007年后急救模式由以往简陋、单一的模式转变为具一定规模的急诊医学模式,急诊科有了跨越式发展。现有观察床20张,抢救室、清创缝合室各一间。急诊科已成为我院具有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急诊基地。   急诊科在1970—2000年阶段,急诊室医师因由各内外科组成,缺乏专业急诊医学知识,急救设备及仪器严重不足,平常仅处理一些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肠胃炎、软组织挫裂伤等简单轻症患者,而对于病情稍复杂、病情危重的患者均经简单处理或未处理直接送专科住院治疗。当时由于急诊医护人员及救护车配置少,院前急救能力和反应能力差,院前急救出诊速度慢。因为医院的体制,我院急诊室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或缓慢状态。   2000年元月—2007年5月阶段,医院正式成立急诊科,陈茂仁任主任。成立初,值班医师仍未相对固定,仍有部分是由内外科轮派。急诊科医护人员仍缺乏专业的急诊、急救专业知识,几乎未能开展急诊新技术、新业务,急诊、急救及应急能力较弱,没有形成急诊独立的急救、抢救体系,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水平差,抢救成功率低。急诊科的功能定位只能是住院临床科室的中转站。随着我院急诊科医师到贵阳医学院急诊科进修急诊医学。同时购置了相应的急诊急救设备、仪器和新救护车,医护人员相对固定,急诊急救水平才得到相应提高。   2007年5月—2010年现阶段,龙承钧任急诊科主任。由科主任亲自组织在科内进行大量急诊急救技能大练兵工作(如最新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气管插管术、院前急救外伤包扎固定及担运);同时多次与州、市和凯麻交警合作进行大型交通事故伤应急救治演练;并在科内开展每周1~2次急诊业务学习(包括业务讲座、疑难危重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急诊科逐渐步入正规化,急诊急救水平较前明显提高,急诊科以往作为其他临床科室的中转站的历史已一去不返。呼吸机在急诊中得到广泛应用,由龙承钧主任率先在黔东南地区开展院前、院内急救中应用经口气管插管术抢救急危重患者。后逐渐普及到急诊科大部分医师能自己进行气管插管,为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急诊科开展的新技术有:⑴对ARDS、脓毒症及胰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⑵开展锁骨下静脉置管、经骨通道穿刺输液抢救创伤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高;⑶大黄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⑷院前急救气管插管术联合机械通气抢救危重症患者;⑸院前急救静脉留置针在危重症患者的应用;⑹阿托品联合利多卡因治疗急性乌头碱中毒;在龙承钧主任的带领主持下,急诊科抢救各种急危重病例共2800例,抢救成功率94.5%,抢救病例有急性左心衰、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急性脑血管意外、各种休克、多发性重症创伤、呼吸衰竭、心博骤停、急性重症低钾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阿片类药物中毒、心肌梗塞、急性重症胰腺炎、重症肺炎、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等;尤其是2010年5月9日由科主任亲自主持成功同时抢救3例急性重症乌头碱中毒患者,其中有一患者心跳骤停长达30分钟;在对该患者的抢救中,若机械按书上抢救程序先洗胃后抢救,则该患者的抢救肯定失败,因该患者在中毒前已饮较多白酒,增加了药酒的吸收,并频繁呕吐,到达医院后洗胃已没有多大意义,反会严重影响对该患者的抢救。其次,医护人员稍有疏忽、医疗理论及技术不过硬、对病情的判断和评估稍欠准确或无坚持不懈的耐心,则该患者早已死亡。该患者是我急救中心历年来乌头碱中毒最重的一例,同时该患者的成功抢救亦为我急救中心提供了重症乌头碱中毒抢救的宝贵经验。   急诊科成立开诊以来,共收治留观患者40000余例,治愈率96.7%,出诊共8000余次,共接到病员14500余人;大型车祸伤51起,其中2010年3月7日,凯麻高速公路发生大型车祸,部分伤员病情危重,接到求救电话后,我急救中心反应迅速、出诊极快,在最短时间内出动救护车7辆,几乎出动科室所有医护人员,把34位伤病员进行现场紧急妥善处理并安全接到医院按专科住院治疗。科室在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科研项目在医院多次被评为一等新技术奖。
专家列表
加载中...
加载中...

哎呦,迷路了~请尝试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