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二医院 心脏大血管外科
心脏大血管外科
心脏大血管外科成立于2010年,她的前身是心胸外科,作为医院心脏中心的重要部分,为了加快实现专科化发展战略,心脏大血管外科从心胸外科分离出来而独立建科,是省内第一家以心脏大血管外科建制的科室。装修一新、设施一流的病房于位于6号楼心脏中心4楼,门诊则位于门诊大楼5楼的心脏中心候诊区,核定床位40张,包括9张床位的心脏大血管外科专科监护室。   心脏大血管外科五十年余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进取,在许多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省内领先。作为医院心脏中心的重要部分,该科承担着大量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目前科室有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副主任灌注师)2名,主治医师(主管灌注师、主管护师)6人及专科护士等共35人。该学科医生队伍基本上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极大部分具有博士学历。科室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监护仪器,每年心脏大血管手术达到数百台,且年门诊人次、年住院人次、年手术总数等指标都逐年大幅度增长,始终是我省最具规模的心脏大血管外科之一。   心脏大血管外科在教学方面是浙江大学心脏大血管外科学硕士点,1997年获得心脏大血管外科学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现有2名博导和2名硕导,每年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承担省内各级医院的进修人员培训,以及选派高年资医生到下级医院会诊、指导工作,并担负培养浙江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成人教育学院学生的教学工作,是浙江省主要的心脏大血管外科人才培养基地。   心脏大血管外科十分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德国基尔大学心血管外科医院等国外心血管外科中心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派出1名医生到国外学习进修,还有2—3人次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学术交流,到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医生具有在国外留学、进修的经历。他们外语水平高,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和趋势,掌握现代心脏大血管外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并且年轻而有朝气,工作干劲大,富有创新精神,因此该学科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心脏大血管外科历史悠久,取得了令业界所瞩目的业绩。1957年我国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创始人之一、该科石华玉教授在国内首创椎旁阻滞下肺叶切除术;1978年与上海瑞金医院张世泽教授合作开展浙江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近年来该学科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科研工作业绩斐然,综合实力处我省前列。1994年该科陈如坤教授、朱家光教授在省内率先开展慢性房颤的外科手术治疗,先后施行Cox’s迷宫I、II、III型手术共50余例,均获成功;1999年陈如坤教授在国内首先开展瓣膜性心肌病的心脏减容术加二尖瓣成形术获得成果;由陈如坤教授牵头的我国第三代人造心脏瓣膜——全热解碳双叶型人造心脏瓣膜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该瓣膜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性能和临床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目前国际上最新的人造瓣膜,该成果获得2003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国产人造心脏瓣膜的研制作出了贡献。2009年,学科带头人董爱强教授在省内率先开展经皮体外循环下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用5—8cm的右胸小切口替代长达20cm的胸部正中切口,既确保了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又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也避免了胸部正中手术疤痕给患者带来的心理负担,深受广大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的欢迎,目前已连续开展数十例,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近年来该科每年有近10篇学术论文在SCI收录的杂志和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和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等5项。   心脏大血管外科服务项目与特色医疗有体外循环下各类心脏手术:常规开展体外循环下各类心脏手术,如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手术、瓣膜性心脏病的瓣膜替换手术、大血管手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尤其是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已成为该科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瓣膜性心脏病的系列治疗,如多瓣膜联合手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与瓣膜置换联合手术、冠状动脉搭桥与瓣膜置换联合手术、改良Cox’s迷宫术与瓣膜置换联合手术、大血管手术与瓣膜置换联合手术等高难度瓣膜手术,手术成功率达98%。   心脏大血管外科199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标准迷宫III型手术和改良迷宫术治疗伴有房颤的心脏瓣膜病,使病人不但治愈了心脏瓣膜疾病而且恢复了正常的心律,大大改善了生活质量。现已完成迷宫手术加瓣膜替换手术50余例,全部恢复正常心律,无严重并发症,是目前国内同类手术中数量最多、疗效最好的一组病例。   心脏大血管外科鉴于我国风湿性心脏病发病率较高、有大量终末期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而心脏移植又受到供体匮乏限制这一国情,1998年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心脏减容术加瓣膜成形术治疗终末期瓣膜性心脏病,这在国内属首例,在国际上也仅第二例,开创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终末期瓣膜性心脏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心脏减容手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上兴起的一类区别于心脏移植手术的晚期心脏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严格要求的(重量、面积)切除心室壁并对心脏瓣膜进行成形,可使重度扩大的心室腔得以缩小,显著提高心脏功能。该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但能够替代部分心脏移植手术,使病人避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的各类并发症及抗排斥反应的巨大经济负担。该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该类手术,取得良好疗效,标志着该科瓣膜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水平又有了新的突破。   心脏大血管外科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势态。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和主干病变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解除症状和延长寿命的最有效治疗手段。该科和德国基尔大学心血管外科中心建立了长期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近5年来每年都派一名医生到德国基尔大学学习进修,对方也每年派专家来该科进行学术交流并帮助开展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通过“派出去”与“请进来”等途径,该科冠状动脉外科水平提高很快,已能常规开展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以及冠状动脉搭桥与瓣膜置换、大血管手术等同期手术,并在省内最早成功地开展了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使该科冠状动脉搭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心脏大血管外科微创心脏及大血管外科手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手术创伤及切口美观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对脏器组织功能和生理状态恢复的影响,而现代心脏大血管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满足患者这一要求成为可能。近年来该科积极学习微创外科技术,充分利用浙医二院微创中心的资源和先进设备,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前提下,大力提倡开展微创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并在以下方面成为自己的特色医疗项目。   心脏大血管外科小切口微创心脏直视手术:这是目前国内外开展不久的新手术,也是在省内率先开展该类手术。该手术屏弃了传统的正中胸骨切口显露心脏,通过上、下腔和升主动脉建立体外循环的方式,而是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和右胸小切口显露心脏。由于该切口较小,切口又在右乳腺下方较隐蔽,因此也被称为“比基尼切口”。该手术方式创伤小,术中和术后基本不用输血,术后疼痛小,康复快,因此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目前已连续开展数十例,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心脏大血管外科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随着电视胸腔镜手术技术的成熟,近年来该科又开展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使微创心外科手术的适应症进一步扩大。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通过胸部小切口就能完成需常规开胸的心外科手术,既明显减少手术创伤、有利手术后康复。   心脏大血管外科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是我科常规开展的手术项目,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技术的提高,近年来该科又成功地开展了心脏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避免体外循环对脏器组织功能的损害,减少手术并发症。   心脏大血管外科胸腔镜辅助下迷宫手术治疗单纯性房颤:适合于年龄18岁-80岁的阵发性和孤立性房颤患者并伴有明显症状,同时无需要手术治疗的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疾患,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心脏彩超检查左室射血分数≥30%,对华法林或阿司匹林等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存在禁忌症,既往有血栓栓塞史,如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导管消融后房颤复发者。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等优点。   心脏大血管外科“象鼻”杂交手术:是将传统的外科手术与现代介入技术相结合的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新技术。对Ⅰ型夹层动脉瘤施行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术中支架植入术,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简化了手术,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心脏大血管外科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夹层动脉瘤。对B型夹层动脉瘤患者施行介入下微创腔内隔绝术,仅需通过小切口和透视完成,不需开胸剖膛,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手术时间短,而且避免了主动脉的长时间阻断,内脏所受干扰被减到了最小。由于“微创”术后恢复很快,许多患者手术当晚即可进食,次日即可下床活动,并发症率、死亡率均明显降低,使许多或因体弱多病不能耐受传统手术和因传统手术并发症多而只能消极等待的患者获得了简捷有效的治疗。
专家列表
加载中...
加载中...

哎呦,迷路了~请尝试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