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章

试论血与银屑病病因病机的相关性

刘学伟
刘学伟

副主任医师 皮肤科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极速问诊

试论血与银屑病病因病机的相关性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鳞屑性红斑。中医称之为“白疕”,又有“松皮癣”、“干癣”、“白壳疮”、“蛇虱”等病名,以“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因其皮肤损害远较一般皮肤疾患为重,且缠绵反复、顽固难愈、复发率高,属于“顽癣”范畴。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主要与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内分泌影响,神经精神因素及免疫等有关[1]。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与“血”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谨就此略作探析,以飱读者。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形成多系血分热毒炽盛,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血热多由七情内伤、饮食不当,平素嗜食辛辣刺激动风之品、或服药不当,加之肌热当风,外受六淫之邪侵袭,以致血热毒邪结聚于人体,搏于皮肤,郁久化热,热入营血,导致营卫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久而形成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常见许多患者皮损为红斑、鳞屑,刮除鳞屑有点状出血,舌质红或黯红或有淤斑的症状。《素问》有“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凝于肤者为痹”的论述,而气血运行失常则主要表现为血热、血虚、血瘀等。可见,银屑病的病机核心为血热,病理过程是血热一血燥—血瘀。血热导致血燥,进而导致血瘀是银屑病病理转化的主轴[2]。王氏[3]对35例银屑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及超微结构检测发现:血热型6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真皮毛细血管管腔变大;血瘀型血液薪度、红细胞压积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毛细血管管腔狭窄;血燥型血沉增快,毛细血管减少。表明银屑病与真皮毛细血管及血液流变学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血与银屑病病因病机的相关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1 血热是银屑病发病的直接病因

明·窦汉卿辑著的《窦氏外科全书》中认为“顽癣”是“脾经湿热及肺气风毒所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4]。朱仁康[5]认为“血分有热”是银屑病的主要原因,若复因外感六淫,或进食辛辣炙搏,鱼虾酒酪,或心绪烦忧,七情内热,以及其它因素侵扰,均能使血热内蕴,郁久化毒,以致血热毒邪外溢肌肤而发病。赵炳南[6]认为血热是发病的主要依据,因七情内伤,致气机郁滞,郁久化火;饮食失节,致脾胃受伤,郁久化热,或外受风邪,夹杂燥热之邪客于肌肤所致。血热型多见于银屑病进行期,症见发病急速,皮损掀红,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或斑块,上覆银自色鳞屑,新疹不断出现,多数呈点滴状或片状,基底潮红,表面鳞屑剥离后可见筛状出血点,部分病人自觉痰痒。多伴有口干、舌燥、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滑或数。辨证属内有蕴热,郁于血分,复受风邪,外走肌腠。

2 血瘀是银屑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血分有热,“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血行不畅,瘀而化热,致热瘀互结。血瘀是银屑病病变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的原因之一,在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银屑病之所以被称为顽癣,主要在于其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病程日久,皮损肥厚、浸润,鳞屑较厚,皮疹斑块色暗红,面积较大,难以吸收,持久不消,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涩,证属瘀阻肌肤。该型主要见于银屑病静止期,多为顽固性银屑病。庄国康[7]认为银屑病患者存在以下血瘀指标:(1)皮损处鳞屑刮除后,可见点状出血;(2)甲皱微循环可见甲皱处毛细血管扭曲畸形,血流缓慢;( 3)血液流变学检查常见全血粘度增高;(4)病理组织见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僵直,小脓肿形成;(5)泛发病例多血管通透性增加;( 6)舌质常见紫黯及瘀斑。研究证实银屑病患者体内存在着血液“浓、凝、聚”的特点,甲皱微循环检查所见到的皮肤毛细血管扭曲、畸形,血流滞缓,顶袢瘀血及血管通透性增强[8]。银屑病患者顽固难愈的暗红或红色斑丘疹、舌质瘀点瘀斑和指甲病变贯穿于该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银屑病发生、发展、转轨和预后。

3 血燥是银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

银屑病也被成为“干癣”,主要在于其表面干燥,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而言。陈实功著《外科正宗》也认为“顽癣,乃风、热、湿、虫四者为患。……此等总皆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李梃著《医学入门》记载“疥癣皆血分热燥,以致风毒克于皮肤”,“深沉者为癣”,“癣多挟湿”,“风癣即干癣,搔之则有自屑”。该书认为“血热风燥”为“干癣”发病的内因,“风毒克于皮肤”为发病的外因,两者相介才能导致“干癣”的发生。清代许克昌、毕发合撰的《外科证治全书》则认为:“……因岁金太过,至深秋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生血润肤饮主之,用生猪脂搽之。”该书在“白疕”的病因上则强调血虚燥邪的作用。《医宗金鉴》说“自庇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有风邪客肌肤,亦由血燥难荣外”。可见血虚风燥是银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该型多见于银屑病静止期及消退期,皮疹色淡,鳞屑较多,或有部分消退,舌质谈红,苔少或无苔,病情相对稳定,证属血虚风燥。

4 从血论治银屑病

“血”与银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有着直接的关系,结合银屑病病机演变规律,其证候辨识、病机转归、辨证论治、处方用药都应牢牢抓住“血热、血瘀、血虚”的病因病机本质,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润燥为治疗大法,分期辨证治疗。进行期患者皮损骤然增加,基底潮红、浸润明显,证以 “血热”为主,急则“清热凉血”为先,并根据舌、脉、症辨明是否夹湿挟毒,佐以祛湿解毒之药。静止期患者皮损肥厚,色暗红,经久不消,证以“血瘀”为主,以活血化瘀为治则,并根据引起血瘀的原因如血热、气滞或血瘀所致气虚、阴虚的不同而给予清热、行气、补气或滋阴之药;消退期患者皮损变薄,色谈,部分消退,病久耗血伤气,血虚生风,证以“血虚风燥”为主,并根据其是否挟瘀或气虚、阴虚的不同,适当给予活血祛瘀、益气养阴之药。

参考文献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夏知波.从“血分”论治寻常型银屑病初探.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 15(8):29.

[3]王香兰,张秉正,王俊民,等.银屑病中医分型的血液流变学及超微结构相关性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 3):146- 148.

[4]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京都善成堂梓.

[5]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朱仁康临床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6]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7]庄国康.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的思路和方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 4( 21) : 245.

[8]秦万章.血瘀和活血化瘀的研究进展及其前景.中医杂志1990.(9):27.

[1] T作者简介:刘学伟(1975-),男,河南驻马店人,医学硕士,讲师、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分享:
相关推荐
分享到微信
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