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医师 肛肠科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缺血性肠病(ischemic enteropathy)是指大肠和(或)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和人口的老年化,及各种无创性或有创性检测技术的发展,本病的发现率有增高趋势。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血管阻塞性缺血和非血管阻塞性缺血两种。本病诊断较为复杂,早期临床症状与体征不相称,在老年人更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因此,临床诊断要重视既往病史,详细分析病情。
本文将简要概述近年来本病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治疗
本病应积极治疗原有疾病,包括纠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补充血容量等治疗措施。同时注意尽可能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洋地黄等药物。
对于非闭塞性肠缺血患者,目前多主张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以降低动脉血管阻力;对于早期患者,一旦确诊,无论有无腹膜炎体征,都可经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血管扩张剂(一般灌注罂粟碱)。对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在排除腹膜炎等并发症后,多数学者主张诊断明确后应立即予以抗凝治疗。此外,选用足量、广谱而有效的抗菌素;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加强支持疗法以促进肠粘膜细胞功能的恢复等措施也很重要。
对于疑有肠坏死、穿孔及腹膜炎的患者,应及早手术探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术式。
二、中医治疗
目前中医界对缺血性肠炎治疗报道较少。
李慧臻认为本病应属中医“血证”范畴,为因虚致瘀,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致。在中医学对血证的特色理论中,缪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及唐容川的“治血四法”,尤其行血消瘀之法倍受临床医生的重视。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对出血性疾病治法的新发展,并带有补偏救弊的性质。临证时一定要根据病情辨证地对待行血—止血、补肝—伐肝、降气—降火这三对治法。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治血四法。因此,治疗血证时并非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总之,消瘀之法是治疗缺血性肠病肠功能紊乱的大纲。
张兆清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将本病分为湿热下注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和脾胃虚弱型。湿热下注型用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9g,黄柏、黄连、秦皮、桃仁各12g,丹参30g,白芍、元胡各20g,木香15g),气滞血瘀型用膈下逐瘀汤加味(五灵脂、当归、桃仁、红花、丹参各9g,丹皮、赤芍、甘草各6g,元胡、香附各3g,枳壳5g,牛膝15g),脾肾阳虚型用温肾健脾汤加减(黄芪45g,党参、白术、牛膝、鸡血藤、薏苡仁、茯苓、山茱萸各15g),脾胃虚弱型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参考文献:略
此文章内容仅代表医生观点,仅供参考。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请到当地医院就诊,谨遵医嘱!
肛瘘形成后一般哪些发展方向
浅谈痔疮术后的水肿
复方亚甲蓝在肛肠手术术后镇痛应用效果
癌症患者该何时服用中药
化疗期间怎么用中药调养
患有心绞痛需要常备速效救心丸吗